蘇麗欣
也許人到中年,閱讀的題材及內容都隨之改變,近年更喜歡的,是閱讀散文,那份來自作家真摯感情,讓我更能觸及其溫度。
一直喜歡閱讀村上春樹的散文多於小說,或者每個人之不同喜好,又或是早年有位朋友送給我一本《村上收音機2》,那時開始便愛上他散文文字的真摯與幽默。今次這本《棄貓》,也是一部散文作品,是關於部份他對父親的回憶記錄,由他們父子倆去棄養一隻母貓開始,我原以為是一個殘酷故事,預先有著悲傷的心理準備,但看了幾頁,脈絡峰迴路轉,母貓在他們棄在海邊後,竟然懂得自行回到家,更比騎腳踏車的他們快一步,豎起尾巴撒嬌地迎向他們,縱然百思不得其解,表情亦由驚呆到一臉佩服,相信命運如此,故作者一家後來都養著這隻傳奇貓咪。而身為讀者的我,讀到這裡也像他們「鬆了一口氣」,始終棄養動物,或多或少都會算是人生其中的一件憾事。
提到憾事,我認為這是作者寫此書的目的,因他不想在人生留下遺憾,於是,他提起筆,寫下這本回憶紀念他父親的散文,從而也延伸到對戰爭慘痛經歷的想法,期間圍繞著人於命運間的課題。
作者父親在中學畢業後,由於為寺廟主持兒子的關係,到了一間專門學習佛教的教育機構—「西山專門學校」繼續學習,在學期間被徵召入伍。父親一向甚少向人提及戰爭的事,勾起作者調查的端倪,正是父親「從來沒一天怠忽過那些『日課』」,誦經為了「之前的戰爭死去的人。為了死去的同袍,和當時是敵方的中國人。」父親原本是「福知山步兵第二十連隊」,「是攻陷南京時,以率先進城聞名於世的部隊」,這一直讓作者耿耿於懷,但經調查後,發現父親其實是在一九三八年八月一日,當時二十歲以擔任輜重兵入伍,雖沒有參加過南京戰,但作為當時新兵,未免要殺害當時戰爭的俘虜,以訓練其隨時準備戰爭的心志,那些殘暴的畫面一直影響著其父親的一生。另外,書中也提及父親多次結束兵役又重新被徵召入伍,其中一次在「襲擊珍珠港前八日」收到解除召集通知,由於當時其父親已由「西山專門學校」考入「京都帝國大學」就讀,一位長官認為他不如以學問報效國家,就不用上前線了,父親說「撿回一條命」,由於他屬二十連隊六十師團,在是次太平洋戰爭中,由當初的一萬八千人,到最後只剩下五百八十人,自己昔日的同袍,大部分都死在異鄉,父親卻最後在殘酷的戰爭中存活了下來。而作者母親是大阪船場傳統商家的長女,但店鋪已在戰爭轟炸中完全燒毀,戰爭也大大改變了她的人生,原本她下嫁一位音樂老師,但此人在戰爭中死去。就在此時,緣份來臨,作者的父親及母親遇上,結為連理,誕下作者,凡此種種,都是一場又一場的命運驅使。縱然父親幾乎不願透露任何其戰爭的經歷,但這些影響是父親「心中巨大的痛」,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上都反映其內心承愛著極大的心理創傷。
作者最後寫道另一隻小貓爬到高松後下不來的事,道:「下來,要比上去困難得多」,在我看來,是此書的中心思想,作者對戰爭有著深切感悟,表達著一個平凡人,不論在戰爭中的角色是什麼,其心理創傷是一生的,同時在潛意識中影響著一個平凡家庭的下一代。作者身為當時有參與戰爭的日方後代,在日本歷史教科書中都不願承認的史實,卻在作者書中以一個平凡人們的眼角透露出來,正如書中所比喻,每個人像是一滴又一滴無名的雨水,但每一滴雨水都有其歷史,亦有傳承的義務,作者以此書作傳承,不僅為自己父親記下回憶錄,同時是向廣大的讀者訴說出戰爭對人類殘酷禍害,在近來國際局勢動盪不已之時,此書的寓意,更像是警世鐘聲。身為讀者的我,感受到作者欲完成此書,不想成為人生憾事的願望。
閱畢此書,內心迴盪良久,一向得知中日戰爭,我國八年抗戰死傷無數,國家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同時,在成長間曾觀看過《再見螢火蟲》此日本動畫電影,加上閱讀此書後,便深深明白,戰爭,從來根本沒有勝方,只有輸家,輸掉無數人命,輸掉無數家庭,輸掉無數幸福。留下的傷痕,久久都不能磨滅。故,世界和平,和睦共處,是此書的延伸,對未來的期盼,也是我們傳承的責任。
二零二一年七月十九日,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