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湯慰霜天

沈順英

在故鄉,霜寒時節,那散落在城鄉各處的羊肉館裏飄逸出的羊香,令人生發蓴鱸之思。

羊肉館一般小巧逼仄,除了數張油膩膩的桌椅外,通常還在門口桌臺上擺一個玻璃櫥窗,裏面各個部位的熟羊肉,一應俱全,只是一色白切。邊上,則是羊肉館的招牌性物事。一個深色杉木桶,醒目地坐在大號鐵鍋上,裏面裝著滿桶熱氣騰騰的羊湯,誘惑著絡繹不絕的顧客。

一如水鄉人純真溫婉的性格,本地的羊饌,並沒有北方那麼多花樣,卻力求凸顯「本真」二字。羊肉館的主打吃食僅三樣,即:羊湯、羊肉和羊糕。

幾片羊肝、數條羊肚和羊頭肉,再加上些許羊血,用沸騰白湯,高沖入碗,略燙後潷掉,再舀一勺羊湯注入碗中,再潷,如此三次後,羊肉館裏的肉香,已是繞梁不去……店家通常還會在浮有點點羊脂的湯麵上撒以大把碧綠的蒜葉,滾燙地端上桌來。這樣一碗羊湯,單是聞著、看著便是一份愉悅的享受。

霜天清寒,饑腸轆轆,披衣出門,掩進小店,招手要一碗鮮美潤熱的羊湯。不用筷,也不用勺,只用兩手捧碗,一口接一口地緩緩嘬下後,頓覺神清氣爽,周身每一個角落都暖和到了,便覺日子清新如年畫。吸溜吸溜地喝羊湯,咯吱咯吱地嚼骨頭,聲音甜美如小夜曲。

羊肉館的羊肉是白切羊肉,燒法上頗為獨特。與家庭烹羊不同,羊肉館煮羊不以去膻為第一要務。燒時並不加蔥薑等調料,尤其蔥,非但會串味還可致湯濁,最是忌之。「煮」是製作過程中至為關鍵的一環,需武火、文火交替著煮,而火候又是重中之重:火過大,骨肉容易分離,羊肉會溶進湯水中;火太小,某些部位就煮不熟。功夫全在掌握那個稍縱即逝的最佳均衡點。

白切羊肉最宜當酒肴,蘸醬吃極香。由於在燒制過程中,不沾鐵器,燒燜結合,因此咀嚼間,無絲毫膻味,只有一種幽谷般的襲人馨香溢滿口腔。最妙處在於羊肉的質感有時酥若鵝肝,卻又有絲絲縷縷的疏落感。各呈味覺又都具極強的辨識度,精煉地概括了羊之美味。

羊糕,是羊肉與羊湯的凝結物,或可稱之為「山羊的肉皮凍」。將拆骨帶皮的羊腿肉祛除血水後,在木桶內熬煮至肉酥湯濃後,倒入特製的方形鐵盒內,於足夠寒冷的室溫下冰凍一夜,翌日就凝結成羊糕。

製成的羊糕潔白晶瑩,常有店家故意將其剖面放在玻璃櫥窗中最醒目位置,以便讓客人看見隱藏在中間的肉和筋,以示羊糕品質並借此招徠生意。

羊糕的滋味堪稱獨特,細膩卻不稀爛。雖由長時間熬煮的羊湯凍結而成,但又不同於冷凍的白切羊肉。老吃客們都知道,羊糕的醍醐味,來自於那層羊湯凝結成的凝凍脂膏,柔滑冷冽與香酥入骨相掩映,羊肉之鮮俱濃縮於此。蘸上醬麻油或甜麵醬,以醬味滋潤一下略顯寡淡的本味,悠長滋味間,蘇南羊肉特有的糯綿風韻,已盡顯其中了。

羊湯慰霜天,喝著滾燙的羊肉湯,一股柔軟的鄉愁倏忽傳遍全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