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君
小時候,常在夜裡聽爸爸講述各種古代的英雄事蹟,背水一戰的韓信、足智多謀的軍師孔明、精忠報國的武將岳飛等等,都讓我為之津津樂道。其中,最討我歡喜的,則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他出身貧賤卻又能開闢帝國的,是我孩童時期的偶像,而敵人項羽則是故事中唯一的大反派。
時隔多年,在某些機緣巧合下我看完了《項羽傳》,隨即便發現多年前我所厭惡的反派角色,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劉邦與之相比也略顯遜色。
項羽的祖父項燕、叔父項梁皆死於秦國手中,因此他從小便與秦國勢不兩立。項羽在抗秦鉅鹿之戰中的對手是章邯及王離,王離率領的軍隊是當時秦朝最後的精銳,駐守長城從軍多年的長城軍,而項羽僅有區區五萬人。他率軍破釜沉舟與秦軍鏖戰九回,在他磅礴的氣勢以及蓋世的武功下,秦軍節節敗退,章邯破走,王離被生擒。自此,項羽藉此“鉅鹿之戰”一戰成名。
後來,在項羽攻打齊國之際,劉邦率軍五十六萬攻打楚國首都彭城。項羽聽聞後,留下部隊繼續攻齊,自己率三萬精兵前往援助彭城,結果只用半日便把敵人打的潰不成軍。在接後的追擊中,還俘虜了劉邦的妻子與父親。結果韓信前來增援劉邦,項羽腹背受敵又糧草不繼,只好選擇放人,並與其簽訂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然而所謂“兵不厭詐”,待項羽引兵東歸後,劉邦乘勝追擊。在韓信的配合下,項羽大敗,一路逃到東城一座山上,身邊僅剩下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敵軍有數千人。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對其部下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說罷,便一同向山下衝去,斬殺兩名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僅損失兩騎。隨後,他又逃到烏江,烏江亭的亭長勸他渡江以待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為由拒絕,在斬殺漢兵數百人後,自己也身受重傷,於是便揮刀自刎,了斷自己的一生。
時至今日,每當我想起項羽,都會被他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傲氣所震撼。即使他一統天下的遠大志向並沒有實現,但是僅以片面刻板的成敗,根本就論不出真正的英雄氣概。楚漢相爭,劉邦最後成功開創了漢朝帝國。論成敗,結果一目了然;項羽敗退自刎於烏江。然而,我們就可以藉此判斷劉邦是英雄,而項羽不是嗎?倘若如此,我們便只能看得見功成名就,而看不見壯志未酬的悲劇英雄,以及他們身後的英雄氣概。
所謂成敗與否並不重要,古往今來,誰又曾未嘗敗績?重要的是否已經盡力,是否已經創造了背後的價值。我也常常以此激勵著自己,每當我面臨失意之時,便會想起西楚霸王項羽。他身後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是壯志未酬所不能掩蓋的,就好似若你已經竭盡全力,那麼你身後的“英雄氣概”也是失敗所不能掩蓋的,這才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