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裏的年夜飯

邱俊霖

90後青年作家。自由撰稿人。作品見於《中國校園文學》《光明日報》《延河》《美文》《火花》《青年文摘》《意林》等刊物。多家雜誌專欄作者和特約撰稿人。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這些年來,朋友圈裏流行起了一個新風尚:大家但凡吃美食前,都得先拍上幾張美食照片,然後發個朋友圈,再配上一條文案——朋友圈先吃。

隨著這種風尚的興起,過年也興起了一個新的“年俗”,那就是“曬年夜飯”。我的朋友圈裏有不少來自天南地北的朋友,他們曬的年夜飯也各有風味。於我而言,每到大年三十,為朋友圈裏的那些年夜飯點贊,也成了我的一種新“年俗”。

在朋友圈裏的年夜飯裏,菜餚有多的,有少的。少的通常有六個菜,若是大家庭的年夜飯,十幾二十幾個菜也是有的。但是無論菜肴是多是少,也無論天南地北,我發現有一道重量級的菜肴基本不會缺席,那就是魚。中國人向來講究“年年有魚(餘)”,魚似乎成為了傳統吉祥祈福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所以朋友圈裏的年夜飯,基本上都會有魚。魚的做法多種多樣,但出現最多的,是清蒸全魚,偶爾也會有烤魚塊或是魚湯。無論何種做法,為的都是讓“魚”體面出場。

有些北方的朋友,他們的年夜飯中還有年糕魚。年糕本來就是年夜飯上出現頻次很高的一道美食,因為年糕是“年高”的諧音,寓意好。而將年糕製作成為魚的形狀,不僅寓意著年年高,而且還飽含著年年有餘的美好祝願。更兼年糕魚通常紅白相間,被製作成錦鯉的形象,那就更討喜了。

此外,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我發現近年來人們的年夜飯上還出現了一道新菜,那就是蝦。我生活在一個內地小城,記得在20多年前,那時的生活條件遠遠沒有現在這樣富裕,小城的年夜飯上是很少吃到蝦的。可如今,幾乎一大半的年夜飯餐桌上,都會有蝦的身影,這正是老百姓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的一個縮影。

以我的觀察,朋友圈裏的年夜飯上,大家夥吃得最多的是白灼基圍蝦,偶爾也有椒鹽蝦,其次是炸蝦。但總體而言,還是白灼蝦比較多。其實早些年,我看到年夜飯上出現蝦的時候,也不太明白這是什麼新風尚,後來聽朋友們說,因為蝦煮熟之後呈現出橘紅色,象徵著新的一年裏各項事業都會紅紅火火。

這幾年,朋友圈裏的年夜飯上又多了不少的螃蟹,偶爾有朋友家裏還會吃三文魚。雖然沒有打聽過這種飲食風俗的來由,但我想,螃蟹煮熟後也是火紅火紅的,三文魚的顏色也是一樣的。所以,過年吃螃蟹和三文魚,寓意和吃蝦大概是一樣的。

此外,在眾多的菜餚當中,還有一樣出鏡率非常高,那就是豆腐。不少地方都有過年吃豆腐的習俗,人們把過年的豆腐叫作“年豆腐”,我們這兒也是一樣的。我知道豆腐的諧音是“多福”,所以,豆腐也成為了年夜飯上的一道重量級的菜。

除了這些菜,還有一道菜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那就是丸子。每年朋友圈裏的年夜飯上,基本上都會有丸子的一席之地,丸子做法多樣,可蒸可煮可炒。但不管做法怎樣,這道菜很重要,因為其寓意好,吃年夜飯,不就是要團團圓圓嘛!

當然了,有些菜肴也帶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比如南方的朋友特別愛吃臘味,年夜飯上少不了香腸臘肉。我生活的小城在南方,除了臘味,通常還有雞肉。雞肉做法多樣,吃得最多的是白切雞,或者用雞肉煲湯。我們這兒的人說,過年吃雞肉,寓意著“吉祥”。朋友圈裏的東北朋友們的年夜飯上,則常常出現肉腸,有些北方朋友還喜歡吃羊肉。沿海地區的朋友,年夜飯上還通常會有海鮮:海螺、花甲、龍蝦、海蠣……

北方的朋友流行年三十吃餃子,但這些年來,南方朋友間也開始流行過年吃餃子了。畢竟餃子太美味,身邊朋友說,大概中國人過年都不會拒絕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可我想,大概外國朋友也是無法拒絕餃子的美味的。

此外,各個家庭還會根據自家的喜好準備一些硬菜。比如說紅燒肉、甲魚、烤鴨、鹵牛肉等等。準備好了硬菜,還得再加幾道蔬菜點綴。不過,有些朋友的年夜飯上的蔬菜也讓我頗有些好奇,比如說藕片。我問過那些過年吃藕片的朋友,他們解釋道:藕片裏有孔,年夜飯吃藕片,寓意著新的一年裏“路路通順”。

有的朋友還會吃番茄,雖然這不算什麼硬菜,可卻年年都吃,他們說這個叫“柿柿(事事)如意”。近年來,又流行在年夜飯上放置一些車厘子,我想車厘子紅紅火火,討喜。不過我問了一個朋友,人家說,“厘”有利息的意思,所以過年吃車厘子,那叫“年年有厘”。

通過朋友圈裏的年夜飯便能發現:年夜飯大概是一年到頭來最重要的一頓飯了,每家每戶都會盡其所能,用最好的食材烹製出最好的美食。年夜飯,吃的不僅是一頓飯,吃的更是熱鬧、喜慶和吉祥。一頓年夜飯裏,更包含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祈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