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仁心也

陳明心

余秋雨曾在《山居筆記》中提到:「教學,說到底,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代遞交。」而在韓愈的《師說》裡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其中的傳道,是指仁義禮智信,即人類文明之大道,我們立身處世之根基。所謂上品之學,不僅在於學問,更在於精神與品格的傳遞。

我也記得,習總書記曾經說過:「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仁愛」也是流淌在中國人民血液裡的民族精神。

自古以來,老師就被看作是一種神聖的職業,古有被後世成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今有將不計其數的山區女孩,送進大學的張桂梅老師,委實是一位受人景仰的師者,她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並且不求回報。如今看來,「老師」這個神聖的職業依舊在許多人民心中熱度不減,但是不知不覺卻多了一個「鐵飯碗」的標籤。這使得老師的職業,好像變得不再那麼「純粹」。同時,很多人選擇成為一名教師,也只是為了擁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一份穩定的收入,卻早已忘記了為師的初心。

回想起初中的時候,我總是能在走廊上見到年輕的面孔。可是,一段時間後他們又消失了。那時的我曾想:怎麼會有人放棄「老師」這樣的工作呢。後來,還是初中語文老師的一段話點醒了我。

她是一位談吐舉止都散發著親和力的老教師,既知識淵博,又幽默風趣,在學校裏十分受到學生的愛戴。她說:「很多年輕人都是為了老師這個職業的體面,和穩定的收入而來。但最終的結果,都不盡如人意」。於是我在想,如果不是真的熱愛,沒有一顆仁愛之心,有多少人能夠做一個崗位上,盡職盡責數十年呢。倘若一個人聲稱不喜歡這個職業,但仍然每天風雨無阻,全心全意的工作,又會有誰不欽佩他呢。

「仁者愛人」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但這個觀念卻是直接繼承孔子的。孔夫子提倡以「仁孝治天下」,其中「仁」就代表了「愛人」的道理。可知,這是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無私精神,而教師就是這樣有著博愛胸懷的職業,是他們受到別人尊重的地方,更是身為人師應該有的一種精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