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星凱
在華夏大地之上,有一座小島靜靜地坐落在伶仃洋的南方。她沉寂著,在過往的歷史的寂靜中孕育著一代又一代漁民。直到文天祥在此寫下《過零丁洋》;葡國人在此登陸,這座小島,這片鏡海,才真正的踏上了歷史的舞臺。
鏡海,曾經映射過那煙炮的燎火,漁船的燈火,如今照映的是萬家燈火,市井百態。這片大海曾見證過歷史的漲落,文化的傳承。起初,澳門不過是一個小小漁村,人們不過隱居於此,有著自己的安然生活。當葡國人登陸於此,中葡文化開始交融時,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逐漸與葡國文化的精巧細緻所結合,讓這份厚重的文化增添了一份輕盈,亦藉此成為中葡文化溝通的橋樑。我們從大洋之外,獲得了醇美的酒釀,精妙的時鐘以及白銀。而我們亦向外送出了馥鬱的香料,潔白的瓷器。我們開始接觸到世界的廣闊,他國先進的思想。
但是,作為一塊南抵南洋,北通華夏大地的風水寶地,澳門必然會受到不義之士的窺竊。當時,荷蘭和英國把他們的爪牙伸向了澳門。於是,造成澳門的居民的奮力反抗,用刀與劍擊退了那侵略的妄想。勝利的號角迴響在鏡海的上空,這是澳門所經歷過的最大戰役。隨後,傳教士來到了這裡,形成了澳門最初的教育系統,孩童們首次知道了彼岸的事物。如今,我們看到的街道上鋪著的質樸磚塊,利用獨特色彩裝潢的教堂,都是那時他們所留下的遺產。
數百年來,澳門作為連結中外的橋樑,出現了不少外國文物。不論是第一本中文譯本的《聖經》,還是外國人第一張在中國發行的報紙,都是首次出現於澳門。這些文物打開了許多中國人接觸世界的大門,讓許多人民第一次在真正的意義上接觸到了西方文化。
令人惋惜的是,即使是這一塊文化瑰地,也免不了經歷潮起潮落。十七世紀初,大英帝國為加速開發東南亞群島,決定從中國人中尋找勞動力,澳門墮落為其時亞洲的豬仔港。這是不可回避的歷史,然而自那次之後,在抗日戰爭中,澳門即使身處戰線後方,也用著獨特的方法為前線的戰士鼓舞。不少由市民組成而成的團體,常以義賣、義唱、義舞、義映、話劇、女伶演唱等形式進行抗日救亡活動,在嶺南地區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愛國熱潮,這在國家內,國際上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這片鏡海,曾煥發著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綻放出的熠熠光輝,書寫著百年沉浮中由戰爭引起的潮起潮落。在這尺幅千里的鏡海圖中,我堅信,這一代的青年也將在這幅卷軸上,抹上屬於我們獨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