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翊康
回想起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每天上學的路上,家人總會在車上播放不同種類的搖滾樂。而令我徹底愛上它的,是在2016年時與家人參加了日本的夏季音樂節,其中就有90年代英倫搖滾(Britpop)的著名樂隊「電台司令」(Radiohead)。看完整場表演後,這些激昂的音樂使我感到十分震撼,一直揮之不去。
或許,搖滾樂給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吵吵鬧鬧,難登大雅之堂,甚至將其與暴力扯上關係。例如著名樂隊「The Doors」的主音Jim Morrison,因吸食過量海洛英而死亡;抑或人們會提起1969年12月6日,這個被稱為搖滾史上最糟糕的一天,「滾石樂隊」演唱會的台下混亂至極,發生一連串車禍,吸食毒品等一系列荒謬的事件,造成多宗的傷亡,令大家對其產生刻板的印象。可是,搖滾樂對於世界還是有着正面的影響。
就像是搖滾樂手也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2016年,瑞典皇家學院授予Bob Dylan諾貝爾文學獎,表彰其「在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表達」。由於他的歌曲關注人權,反應時代,而他筆下的歌詞亦美妙絕倫。接下來,我會以三個方面,闡述搖滾對於世界有何正面的影響。
搖滾與潮流文化
1964年2月7日,四位青年身穿統一的西裝,他們都有着一頭標誌性的「冬菇頭」,從英國希斯來機場出發,遠渡重洋,抵達美國紐約。他們緩緩走下飛機,與現場的粉絲揮手,現場水洩不通,人聲鼎沸,無一不在尖叫和吶喊,人們拿着各式各樣的橫額標語,高聲呼喊「披頭四!」無錯,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披頭四,他們的到來亦標誌着「英倫入侵」的正式開始。「英倫入侵」是1960年代中期的一種文化現象,英國的樂隊紛紛登陸美國,徹底改變流行樂和搖滾樂,這無疑是一件影響當時潮流的大事件。
搖滾與電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是甚麼年代的電影,許多時候都會有搖滾樂歌曲的出現,可能是插曲或片尾曲。拿一兩部電影來當作例子,我們可以在蘇菲亞.柯普拉的作品《迷失東京》裏,當中的片尾曲「Just like honey」,就是來自著名的另類搖滾樂隊「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又或者我們可以在商業片《火星任務》中可以聽到有「搖滾變色龍」之稱的大衛·寶兒的歌曲「Star Man」,我們亦都可以在王家衛的《重慶森林》這部電影找到美國民謠搖滾樂隊「The Mamas & the Papas」的「California Dreamin」。可見,無論是商業電影抑或是文藝小品,也可以找到搖滾音樂的身影。這些插曲或片尾曲的出現,令電影變得更加動人,亦令人們的印象更為深刻。由此可見,電影與搖滾樂的關係已經變得密不可分。
搖滾與時裝
搖滾作為重要的音樂,同時亦都深深地影響了時裝文化,我們可以在很多重要的場合,例如一些重要的國際時裝展的背景音樂時常聽到搖滾。搖滾樂的一些名人經常與知名時裝設計師合作,當中必定要提一下「西太后」(Vivian Westwood)。在七十年代中期的英國,出現一種名為朋克搖滾的風潮,而這個風潮的核心樂隊性手槍 (Sex Pistols),其經理人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lm McLaren)就是「西太后」的男友。這隊樂隊與這對情侶形成了「鐵三角」般的存在,徹底地帶起了朋克搖滾的風潮。1977年以後,朋克已成為英國的主要文化潮流現象。它所催生的朋克文化,透過獨特的服裝(例如帶有攻擊性的T恤,飾有釘子的帶子和珠寶等服飾)以及各種反建制的意識形態來表達年輕和叛逆。
實際上,搖滾樂作為當今一種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現象,委實很值得大家深究了解的。畢竟其對於我們聯繫世界,了解世界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影響着我們的日常,使我們的生活富有豐饒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