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的素食,一顆的明月

黃寶穎

有一天,我偶然翻閱了汪曾祺先生的《故鄉的食物》,從《炒米和焦屑》和《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這兩篇“說味”和“得味”的文字中,不知在何方傳來了一股熟悉的味道,瞬間回到記憶裡的鴻溝之處。

於是,自己漸漸在鴻溝上徘徊,發現另一篇《端午的鴨蛋》揚起了我春節時品味吃素菜的味道。天氣乍暖還寒,歲月悠悠不停歇,就連家也充斥了過年的氣氛。

俗話說:“有齋,有人,便是年。”在我的記憶中,素食總是在大年初一中午吃的。那一天早上,我必然提早起床,穿好新衣服就急匆匆趕到小舅家。還未進門,我和家人就能聞到一鍋素菜的香味,那獨特的調味醬拌著多樣的食材,散發著平日也難以接觸到的美食,就像作者所書寫的鴨蛋總有一股荷香,與別的季節就是不同。

所謂的素食,就是齋飯,即沒有葷食在內,一切以清淡為主。許多人認為,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蔬菜,既沒有肉食的濃郁之味,也沒有鮮艷的色彩。不過,在我的眼中,更多的是與家人的連結,是能看見明月的時候。我記得,童年時期很喜歡纏著舅舅到菜市場選購食料。雖然,美其名曰“採購”,其實也不過是趁機東張西望,取個搖擺車玩玩罷了。而他也是笑容掛臉,總喜歡拉著我,告訴我一樣又一樣蔬菜的名字和寓意——“這是髮菜,喻為我們年年發財。”“這是馬蹄,有着凡事馬到功成的涵意。”就連買個平日常見的豆腐,他也是不忘介紹起來:“豆腐嘛,常吃我們就能富。”在舅舅的一輪祝福過程中,一大袋的食材就準備好了,裡面全是滿滿的青菜,就像作者筆下的田園,枸杞配薺菜,馬齒莧也長得像一束束的花。

我們興高采烈的回家,大人們也就開始忙碌起來了:泡水的泡水,要切的全部放在一旁等候,有些則要先焯水,其他菇類的就要先煮熟,以便加快完成一道又一道美味的佳肴。就這樣,大家在廚房裡來來往往的,而家人也差不多聚齊在家裡了。

在我的印象中,素菜的靈魂還在於調味,而蠔油、南乳和糖味就是齋菜最精華的部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喜歡坐在廚房的旁邊,然後靜靜的觀察他們做菜的樣子。還記得,母親只要把所有的蔬菜全部丟進鍋裡去,翻炒幾下後就加半片黃糖和幾匙蠔油,當然少不了喻意富貴的豆腐,之後香氣就源源不絕的跑出來了。現在,我最喜歡吃的也是豆腐,因為總能憶起舅舅的歡笑聲,還有流連在菜巿場的快樂。那一頓的晚飯,他也是坐在我的身旁,我們一起看著家人互道身體健康,一起拿起碗筷品嚐素菜,共同感受那團圓的溫暖。

恍惚間,春節也快到了。今年我決定和舅舅重拾回憶,與大家端起一碗飯,分享所有的點點滴滴。頃刻,汪曾褀先生的書終於看完了,那些記憶給予我的感情,讓我想起在《鹹菜茨菇湯》的篇章中的一些話:“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菇湯,我想念家鄉的雪。”原來,我和作者都是一樣的,思念一種味道,就是思念家鄉的一切,白雪也終能化成一束束熾熱的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