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嚐文化之味,追尋時間之逝

潘子健

廣東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十餘年裡面,我每時每刻都陶醉在廣東的氣息之中。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最能感受到的是那個地方濃厚的民俗氣氛。

何謂民俗?民俗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體現。通過種種活靈活現的民俗事件,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當地歷史文化的沉澱和積累。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民俗是全國乃至全球人民在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法牽繫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的家鄉素有美譽:食在廣東。可見全國人民對於廣東美食的高度讚賞。正如我剛才所述,飲食民俗與歷史文化是相互關聯的。廣東早在秦朝就已經被納入中原政權之中。而在隨後的歷史長河中,廣東經常以一個繁忙興盛的港口城市面世,這不難看出廣東在數千年中的繁榮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歷史底蘊,繼而培養出名播天下的飲食文化。

我從書本《不白吃漫畫這就是大中華美食》中,了解到廣東的每一道菜餚背後的歷史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打開了嶄新的一道大門,讓我除了享受美食的同時,也為其色彩絢麗的歷史而津津樂道。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的飲食文化還賦予了我們為人更加包容的價值取向。此話從何說起呢?書中說明,因為秦始皇一統嶺南後,大量中原移民到嶺南,使漢越兩地文化和生活習俗很快融合,所以廣東飲食文化深受中原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又是歷史悠久的口岸城市,大量吸取了外來的各種烹飪原料和技藝,日益使粵菜多元化。因此,多元的廣東飲食造就了包容的廣東人,而包容的廣東人則會推動廣東飲食的多元發展。透過書本,我發現了如此精彩的歷史發展,如此豐富的廣東飲食,這讓我感到欣喜和自豪,這是一趟遨遊在書本世界中的精彩旅途。

当当正版书籍】不白吃漫画这就是大中华美食(随书附赠书签+拉页,全网超4500万的美食漫画家“我是不白吃”重磅新作)_虎窝购

前不久,我翻開書本——《尋味中國:廣東·香港》,發現了琳瑯滿目,款式各不相同的粵式菜餚。粵菜中三個不同特色菜系——廣府菜、潮汕菜、客家菜各領風騷。在食材方面,書中形容:地上爬的——除了桌椅,背脊朝天的廣東人都吃;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只要能飛的都可以吃。確實,廣東人會把所有沒有害的都往肚子裡面塞。其食材之廣泛,就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廣東人都未曾嘗遍。而通過閱讀,我能夠填補這一空缺。我的雙眼透過書本,仿佛增添了嗅覺和味覺的功能。若隱若現地,我能看到縷縷炊煙從書中飄出,也能嘗到那美妙絕倫的味道。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粵式菜餚在我的眼前展現。這就是閱讀的魅力,讓二維的圖片以立體呈現,賦予了眼睛新的意義。

廣東人最大的特點是,絕對不會為難自己的肚子。光看廣東城鄉隨處可見的餐館、酒樓、小吃攤、粥粉面店,就可以知道廣東人對於口腹之欲的熱烈和鍾愛。在《尋味中國:廣東·香港》一書中,就將其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中廣東的茶樓文化最具特色,而廣東人也似乎對於茶樓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書中展示著林立在廣州大街小巷中的茶樓,讓我不禁回憶起了在廣州度過的人生前三個年頭。早上我的家人都會帶我到家附近的茶樓喝早茶,每天如是。我當時覺得不解,甚至有些厭煩。不懂為什麼每天吃早飯都必須在一個這般嘈雜的地方,吃食也不見得有多精緻和美味。

但隨著我慢慢成長,我逐漸懂得大家在意的可能不全是蒸籠裡面的點心,而是周邊的人,事和物。叫上一盅兩件,跟朋友聊聊家常,逗逗鳥,便是一個廣東人的一個上午。或許,這就是廣東人對於茶樓獨有的情懷吧。三年以後,我搬離了廣州,來到了澳門。澳門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地方。我在這裡幾乎找不到我童年中的茶樓,似乎傳統的茶樓文化抵擋不住歷史的沖刷。幾個月前,我回到了廣州,想重拾我記憶中的一些片段。但是始終,我找不到那家茶樓,相同的位置已然人去樓空。看來,眷戀和回憶都只能寄託到書本當中。

廣東的飲食民俗,伴隨著每一個廣東人的成長。隨著時間的流逝,廣東的飲食文化也在一步一步地推陳出新,這也是它和廣東人不斷進步的源泉所在。於是無可避免地,一些老文化的內容就逐漸消失在大眾的眼前。當我們注意到時,可能已經太遲了。但是,通過閱讀,我們還是能找到它們的影子,重溫當年的境況。透過書本,我們可以找到存在於記憶裡面的碎片,把它重新注入活力,與“為往聖繼絕學”有相似的意境。

最後,我們總能從書本中找到記憶。正如我剛才所說,書本賦予了眼睛新的意義。我們不必再在虛無中尋找支離破碎的記憶。在書本中,我們可以看到記憶。展望未來科技的發展,很有可能我們不久後可以聞到記憶,或者嘗到記憶。就這樣,我永遠不會忘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更是廣東的一草一木,滋養著我成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