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子驁
每當節日來臨,我所住的大廈總會多出些玩意兒給住戶帶來驚喜,這層出不窮的新花樣,總讓我瞬間意識到假期就在不遠的將來。
大部分的假日,只要稍長一點,我便會在老家山東度過,今年聖誕節也本該如此。然而,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節日才剛剛開始,我的核酸報告便赫然寫著“陽性”二字,這份“聖誕禮物”令我感到猝不及防,因為這意味著今年我再次與北方的冰雪無緣了。
接近三年的疫情當中,家鄉的美食永遠只能回想。家鄉菜裡,我尤為喜歡鮁魚餃子。每逢春節,奶奶從鍋裡取出熱騰騰的餃子,趁熱咬破透薄的麵皮,露出白嫩多汁的魚肉,細細一嚼,鮮甜四溢。這口感正是我在澳門苦苦尋找的對象,只是至今都毫無收穫,其味道也就被我慢慢淡忘了。
今年的抗疫生活尤為痛苦,畢竟一家三口都感染了,使本來就侷促的活動空間又縮小至一個房間。或許,隔離真的能使人進步,以前我從不看的文章與著作,現在卻感到津津有味。
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我一向喜歡,不管是父愛深情的《背影》,還是淡淡哀愁的《荷塘月色》,可這篇《說揚州》卻給了我迥然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我聽他談起自己成長的地方—揚州。整篇文章,主要圍繞當地的茶館進行介紹,用作者的話來說:“揚州最著名的是茶館,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滿滿的。吃的花樣也最多。”有柳條筐裝的小蒲包,有乾荷葉上的五香牛肉,有放在籠子裡的菜包子等。但在我的眼中,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那煮干絲。的確,這是一道簡單的小吃,卻在朱自清的筆下活靈活現,仿佛我自己也體驗到蝦米的鮮,豆腐的嫩和竹筍的脆。
在一眨眼的功夫,一道道清淡可口的小菜便端了上來,又一眨眼的功夫,我從那熱鬧的茶館回到現實,也算在想像中嘗到揚州的美食。作家對美食總是充滿喜愛,對於故鄉的情感無疑更勝一籌,也使我為之動情。
我望向窗外的藍天,恨不得立刻長出一對翅膀,飛回山東,把遺忘的味道全部找回來。無濟於事,速凍餃子才是家中僅剩的儲備,想要品嘗新鮮的鮁魚餃子簡直是癡人說夢。可是,我對家鄉的思愁愈演愈烈,卻在老舍先生《想北平》一文中找回了些許的慰藉。在品讀的時候,我對他的思念之物感到詫異,因為最為掛念的是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此類再平常不過的蔬菜。他卻像一位收藏家,在文中一一展示這些來自家鄉的寶貝,字裡行間都滲透著濃濃的思念。特別是文中的最後一句:“好,不再說了;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啊!”相較之下,自己的憂愁仿佛不值一提,而速凍餃子也不再顯得寒酸,心情漸漸平復下來。
對比起前兩者,《故鄉的野菜》則比較特別,情感略微平淡,素材略顯平和,可那一份品花賞草的閒適卻引人入勝。周作人先生重點在薺菜、黃花麥果和紫雲英這三種家鄉野菜著墨。表面上,沒有一字一句坦露自己對故鄉的情意,但仔細閱讀後,我發現每句話都是對野菜的回憶、每個與野菜的故事都包含了作者自身的童年與往事。周作人先生的文章充斥著對故鄉的深摯情感,或許僅僅是表達的方式相對隱蔽罷了。
文中的薺菜狠狠勾起我的味蕾,但我不想呼喊父母。近期頗為煎熬,他們都被病魔折磨的不輕。此時,我聽見敲門的聲音便打開房門,只見外面放著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那一份突如其來的晚餐,先是讓我一愣,隨後鼻子一酸,眼角隨之濕潤起來。一口咬下去,發現餃子的餡兒正是薺菜,雖然嚼上去有種莫名的纖維感,但依然一個接一個的吞下去。
當然,這薺菜餡兒的餃子,終究不能完全喚醒家鄉的味道,但隨之浮現的是我與家人相處的一個又一個個故事。是春節,爺爺教我點炮仗的時光;是聖誕節,奶奶帶我堆雪人的日子;也是暑假,表哥陪伴我暢遊大海的歲月。相比家鄉的佳餚,更讓我懷念的莫過於家人無時無刻的陪伴和疼愛,以及與三位作家的記憶重疊,使那些回不去的時光,增添一絲絲的溫暖,為我們在黑夜中點燃美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