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豆腐花的背影

鄭浠潼

毋庸置疑,我們是幸福的。累了,有父母的陪伴、朋友的安慰;餓了,動動手指就能足不出戶嘗遍所有的異國料理;病了,能享受最優良的醫療資源。如今的一代,我們不愁吃穿,衣食住行都被父母照顧得妥妥當當。但誰曾想過,為我們撐起一片晴空萬里的他們,也試過被淋得渾身濕透呢?

「許多澳門居民以三五毫錢買一大碗淡豆腐花,加入豉油熟油,便是一家幾口的佐膳佳餚,香而滑,亦湯亦饌。」這是梁錫雄先生在《澳門飲食業今昔》中所描述的豆腐花形象。的確,在上世紀的五、六零年代,人們都在為生計奔波,像《賣豆腐花的漢子》裏的男主人一樣,用一個月三千六的微薄工資來養活一個家庭。

聽父親說,祖父當年也是一樣,早在還是讀書識字的年紀就被逼迫輟學打工掙錢,為家裏提供多一份的收入。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年,總是被教導成為獨當一面的男子漢,無論有多苦有多累,咬咬牙也就過去了。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少年的肩必須堅負經濟的重擔,承受着那個年紀不該承受的壓力。這時候,用工資換來的一碗沾了豉油的豆腐花,就顯得無比珍貴,亦是窮人眼中的上等佳餚。

薑汁豆腐花(4碗份量) - 米施洛MSL

相比之下,豆腐花對出生在這個年代的我們而言,就只是一款美味的、在餐桌上可有可無的飯後甜點。因此,我相信沒有一個現代的小孩會説,他擁有這段記憶,但通過《澳門飲食業今昔》和《賣豆腐花的漢子》的文字,我認為即使我們不是這段記憶的擁有者,也能嘗試成為這段記憶的傳承者。從正餐到甜點,豆腐花存在的意義不只是為我們帶來快樂,更標誌着時代的變遷。這段時代的記憶,理應被後世所熟知,為每一個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孩子所銘記。

因為,它是時代的見證者,亦是後世的督導者。

我們眼中的晴空萬里,不過是雨過天晴後的天空。就像在一碗平凡的豆腐花中,選擇味道的淡重,都會遮蓋了它的本質,亦遮蓋了時代變遷的痕跡。要品嘗豆腐花,就應品嘗它最原始的味道,品味出它背後的苦,品味出它背後蘊含着的時代記憶。

於是,我明白了舌尖上的記憶,也是一種時代的記憶。為我們撐起一片晴空萬里的不只是父母,更是這些一段又一段的時光。它不應該被我們遺忘,反之是應該流芳百世,受後世所稱頌,讓後世所銘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