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妮
千年的文物重現與世,精緻的工藝品吸引眼球,這或許是“工匠精神”的外在體現。現如今,“工匠精神”的背後意義,也不斷引起世人的關註。
將拇指般大的木段雕琢成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這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工作,卻是核舟工藝傳承人的日常。輕輕揮動刀尖,薄如紙翼的木削應聲而落,所謂“慢工出細活”,雕刻一件成品,需要花費師傅七八天的時間。這不僅考驗師傅那鬼斧神工的刀法,還考驗師傅的耐心,正如“落棋無悔”,刀鋒的寬度和落刀的角度,都經過師傅無數次的考量。拿放大鏡仔細看核舟,大至花紋,小至臉部表情,一刀一刻,栩栩如生。
這不過是無數工匠們的一道縮影。他們不厭其煩地重複手上的工序,只為復刻中華獨有的藝術,不是兩三年,而是一輩子,有的在狹窄的工作間裡埋頭苦幹,即使上了年紀,手上的動作也絕不含糊。或許是熱愛,亦或是傳承,不變的他們對於工藝品的‘精益求精’,這或許是工藝品為何璀璨奪目,為何巧奪天工,因為裡頭傾注地不止是汗水,還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堅持,是求精,匠人們更多地把這種精神融入在生活中。麵館老闆為做好一碗面,苦心研究獨門秘方,每天四點起床是他的習慣;盲人按摩裡勤奮的身影,用雙手勾勒出世界的形狀;寵物店老闆時常救助路邊的流浪貓狗,給捱餓受凍的牠們一個溫暖的家。一個個平凡的身影描繪出“工匠精神”的模樣,平凡人的溫度鑄造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或許體現在文物工藝品中,或許體現在羹飯中。對生活永遠保有熱忱,對所做之事,堅持精益求精,這或許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