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才女歐瑞凡

何彬

侗族,1969年農曆3月8日出生。侗族著名作家、記者、攝影家。中國鄉村人才庫認證作家、世界當代最強作家排行榜前十強、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老撾國家旅遊年文化大使、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澳門原創小說協會名譽理事長、澳門作家協會名譽會員、湖南省詩歌學會會員、世界作家協會會員、懷化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攝影家協會會員、香港環球新聞在線記者。1987年春起始習詩,1992年進入創作時期以來,已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國科協報》、《農民日報》、《中國人口報》等報刊發表文學、攝影等作品。2008年10月,被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授予“中國改革開放詩詞終身成就獎”。2012年6月,榮獲第五屆“百傑杯”世界華人詩詞藝術大賽“金獎”。2012年6月被世界華人詩詞著作家協會授予“世界傑出華人詩詞著作家”榮譽稱號。2012年10月,被中國詩詞家協會授予“中華詩詞德藝雙馨著作家”榮譽稱號。2014年3月,被通道縣委宣傳部評為2013年度十佳通訊員。2015年1月被《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評為2014年度十佳通訊員。

平易近人的歐瑞凡,是個溫柔的侗族女性,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黃土鄉尾寨村人,1963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本科文化,1984年9月參加工作,先後在縣電視臺當過編輯記者、新聞部主任,擔任縣文化局黨組成員、文化館館長,縣文化局紀檢組長等職務。現為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次黨代會代表,通道侗族自治縣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織造技藝)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負責人、通道縣侗錦織造技藝培訓基地、侗錦坊負責人。

在工作中,歐瑞凡德才兼備,表現突出,不論在哪個工作崗位,都以“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努力拼搏、埋頭苦幹,不計得失、樂於奉獻,出色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是曆年來的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曾多次立功受獎,並在新聞、藝術、工藝等業務評比中獲獎50多次。

好強的歐瑞凡1984年通過公開考試正式參加工作,在縣廣播電視局擔任編輯、記者21年中,她努力鑽研業務,勤奮工作,沖鋒在前,不記個人得失,始終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克服生活和家庭的種種困難,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奮鬥在新聞工作第一線,使通道電視臺通訊工作年年躍上新臺階。她的突出表現,得到了領導和新聞界同行們的充分肯定,先後榮獲懷化市“十佳”新聞記者、優秀記者、榮立三等功等,連年都被評為的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

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歐瑞凡在縣文化館當館長期間,為了把文化館工作搞好,把全縣群眾文化活動開展起來,她常年組織開展、送戲下鄉、民族歌會和廣場文化活動等,使全縣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同時,創作、編排的節目,先後在中央電視臺、湖南省藝術節獲金獎。文化館在美術、攝影、戲曲、舞蹈等藝術門類的比賽中也頻頻獲獎,在懷化市名列前茅。

勤勤懇懇的歐瑞凡,幹一行愛一行,工作默默無聞。歐瑞凡在縣文化局任紀檢組長,分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後,更是充分發揮精通民族文化的專長,不辭辛勞,帶領同志們積極申報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以及開展“非遺”項目的傳承活動等工作,使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傳承工作成績斐然。

自幼熱愛民族文化的歐瑞凡,特別喜歡織侗錦,12歲開始織錦,到現在都沒有間斷過。由於她對侗錦織造技藝有特殊感情,在侗錦織造技藝即將消失的關鍵時刻,她感到自己身上責任的重大。2009年9月至今,她辭去領導職位,公司成立,開發侗錦產業。幾年來,她仍然發揚自己的那股幹勁、拼勁,為侗錦保護、傳承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先後建立了湖南侗錦博物館、侗錦織造技藝傳習所、侗錦坊、亞哇帕哇侗錦藝術團等,利用這些場地和團隊,先後舉辦了侗錦織造技藝培訓班16期,在全縣培訓了3600多名織錦愛好者;接待參觀、來訪50000多人次;在國內外非遺和博覽會活動中,展示展演侗錦織造技藝150多場次;在縣內外演出侗錦歌舞節目500多場次;研發、編織了家居、服飾、旅遊、裝飾等侗錦系列產品,同時,還動員大批侗族年輕姑娘回鄉學習織錦,使侗錦織造技藝後繼有人。歐瑞凡帶領同事們在保護、傳承侗錦織造技藝上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市文化局、縣文廣新局以及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由於歐瑞凡同志努力拼搏,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錦織造技藝的保護、傳承作出了突出貢獻,2011年11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2013年11月,被懷化市委、市政府授予懷化市巾幗建功標兵的榮譽稱號。

歐瑞凡自幼生活在侗族村寨,她看到前輩們個個心靈手巧,能夠織出精美的侗錦,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1歲就跟著奶奶、外婆、媽媽在家裏學習織侗錦,一學不可收拾,她從開始的織簡單的侗帕、侗帶,到後來織複雜的被套、背帶等,圖案也從簡單到複雜,掌握了侗錦技藝。18歲以後,所有的侗錦圖案都能夠熟練地織出來,並且還可以自己創新和重新組合圖案,織出來的侗錦平整、精密、美觀,她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織錦姑娘。1984年參加工作,先後在縣電視臺、文化館、文化局參加工作,工作期間,仍然摯愛侗錦,幾十年來,她經常到侗寨采訪、采風、調查研究,了解侗錦的產生、曆史變化、花紋圖案以及文化內涵等,由於更深層次的了解了侗錦,對侗錦產生了更深厚的感情。2005年歐瑞凡被組織調到縣文化館、文化局工作,分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在下鄉調查研究時,她了解到侗錦織造技藝已經瀕臨失傳,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村青壯年婦女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在村寨裏的老人們眼睛模糊不能織錦了;二是受外來文化的碰撞,年輕人對侗錦沒有興趣了;三是老藝人在不斷謝世,沒有師傳了。眼看老祖宗留下來的2000多年的優秀文化遺產即將消亡了,歐瑞凡感到特別的心酸。為了搶救國寶侗錦,她帶領同事們積極申報,不但把侗錦織造技藝、侗族蘆笙、侗戲項目申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申報了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同時成功申報了侗款等多省級項目和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歐瑞凡毅然辭去領導職務,成立公司,從事侗錦產業開發,她設計、編織了大量的侗錦產品,培養了大批織錦婦女。幾年來,在她的努力下,不但使瀕臨失傳的侗錦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還為大批農村婦女提供了足不出戶的就業致富門路。

侗錦的編織工藝、圖案及色搭配等,往往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斜架式的織布機(俗稱“斜織機”)進行編織。這種斜織機是在傳統的踞織機(主要是紡織平紋布類)的基礎上,經過改進以後,可編織提挑花類的織錦。所以,在侗族地區,凡是編織侗錦,都是使用這種斜織機,只是經架的大小,經束杆(小圓竹條)的多少有所差別而已。各地紡錦的方法也基本相同,都是以白棉紗作經線,經線作底,緯線起花,通經通緯織造。另一類是木梳式手工編織,即將一束白紗的一端釘在柱上或其他物體上,另一端作經線繞在一塊1寸、寬5寸長的木梳式竹片上,置於腹前,竹片兩端以繩系於腰,用彩色絲線作緯線,像打草鞋一樣編織圖案。但是一直以來,侗錦圖案只運用橫向織的方法,歐瑞凡由於有深厚的侗錦織造技藝功底,有超常的審美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通過她和老藝人的長期研究,侗錦在織造技藝上,超出了傳統的織造技藝方法,從傳統的橫向編織圖案一種方式,發展到現在的縱向編織圖案兩種織造方式,解決了長期以來侗錦圖案編織的局限性;在顏色搭配上,講究色彩搭配,掌握色彩搭配技巧,使侗錦圖案的效果更加雅致、恰到好處;在產品設計上,以傳統和時尚相結合,在傳統和時尚之間找到自己的設計之路,形成了獨特的“侗錦設計風格”。她織的侗錦、研發的侗錦產品獨特、精美,深受好評。

采訪中,記者感覺歐瑞凡這些年走過的路,特別輝煌——她經營的公司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精心打造的“呀啰耶侗錦”成為湖南省著名商標跑;由於工作勤奮,歐瑞凡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先進個人,還榮幸當選為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次黨代會代表,並被評為懷化市巾幗標兵;6.參加全國休閑農業精品大賽獲得金獎和銀獎;因成績顯著,她的公司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會員單位;同時,她申報成功三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8個國家級、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歐瑞凡先後建立侗錦公司、侗錦傳習所、湖南侗錦博物館、侗錦坊、亞哇帕哇侗錦藝術團,並利用這些場所和團隊先後舉辦培訓班,培訓織錦愛好者3600多人,演出500多場次,接待縣內外來訪、參觀50000多人次,舉辦侗錦織造技藝比賽活動9次;這幾年來,歐瑞凡參加國內外各種文化活動,宣傳、推廣侗錦31次;可喜可賀的是,歐瑞凡研發家居、服飾、裝飾、旅遊等深受青睞的系列產品100多種類,領非遺行業發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