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的真正意義

陳鶴珣

補血必吃白米飯放一年的米更養生? | 吃飯| 貧血| 五穀| 大紀元

曾經的我,總是自詡為一個絕對理性的人,對於吃飯這種行為表示十分的不解。那時的我,認為吃飯只是一項為了滿足身體對於能量的需求,而必須攝取能量的行為,一直不解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太原之戀》或是其他科幻作品,只需要吃一顆膠囊,或者透過其他的高科技手段,使我們根本不需要吃飯也能滿足身體的需求呢?

雖然,這很大一部分是受限於我們目前的科技水平,但我相信以目前人類的視野來看,研製一款便宜、快捷、高能量的代餐想必也是綽綽有餘,以便節省吃飯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不瞞各位,其實那時的我,總是在思考吃飯的意義。

隨著我長大後,慢慢的看書也多了,經歷的事更多了,才漸漸發現那時的我的想法是多麼的可笑。汪曾祺先生所著的《故鄉的食物》一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很深,“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菇湯,我想念家鄉的雪”。雖然,我還未到鄉愁這一層次,不過這句話確確實實引發了我很大的共鳴。

一年前,奶奶走了,走的很突然,誰也沒有料到。我原定一個星期後回鄉的機票,也馬上改為了當天啟程。回去的第一天晚上,按照村子的習俗,所有的親戚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在吃過晚飯之後為奶奶守靈。那頓飯也不能全部吃完,要留一些放在棺槨前面做祭拜。按照農村人的伙食標準來說,那頓飯可謂是非常豐盛,有雞、有鴨、有魚,還有幾道“大菜”。而我總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好像少了奶奶包的餃子——每次我回去,都一定會品嚐到的一道菜。那餃子,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豬肉白菜餡,味道也是清淡無比。過去的我,都是硬著頭皮把它吃下去的,而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卻總有一點想吃,總感覺心裡面空落落的。過了頭七,一切喪事舉辦完畢,我也回到了澳門。偶然間,我看到冰箱裡還有許多很久之前從老家帶過來的,一直也沒吃完的奶奶親手包的粽子。其實,說是粽子,也只不過就是什麼東西也不加的糯米糰子,吃的時候還需要沾糖。不過,此時的我,卻史無前例般覺得很好吃,就好像奶奶從未離開一樣。

我想,這邊是為什麼我對食物的觀念,對吃飯的意義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接著這次事件,我也明白了吃飯的意義,更多的體現了它背後所代表的東西。在日益繁忙的當下,我好像只有每天晚上吃飯的時間,可以和家人們在一起,感受一下久別重逢的親情。

吃飯,既包含了我們對故人的思念,也寄託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最終,凝結成我們舌尖上的記憶。如今,不妨趁我們還能回憶起這些美好的時候,就趕緊拿出來品一品,千萬不要等到逝去之後,再學會如何珍惜。頃刻,我喝了一口母親的老火湯,一邊在心中吶喊,“我很想吃一碗豬肉白菜餃子,我很想念奶奶的味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