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茨林圍不是薯林圍

黃耀岷

茨林圍何去何從? | 澳門日報| 今日時事| CyberCTM澳門No.1人氣社區

位於澳門大三巴後,有一處極具特色木屋區,名為“茨林圍”,其命名來由,目前最流行的說法是:由於十六世紀有大批日本天主教徒逃亡來澳,居住在這裡,並以種植“馬鈴茨(薯)”為糧食,這類解釋還特別將“茨”和“薯”標在一起,似乎意在說明“茨”就是指“薯”,群薯成林,故命名為“茨林”。

這個講法其實我是很懷疑的。遍查字典,根本無一種說法或古稱將“茨”解釋為“薯”,也無一種植物叫做“馬鈴茨”。網上有位高人就說得很好,茨為日本漢字,與茨林圍葡文名稱中的“espinho”意思相通,即為“荊棘”,與天主教耶穌刺冠的荊棘有關,所言甚是。在此我想補充一句,其實茨也是指蒺藜,在《本草綱目》有記載,由於蒺藜與荊棘都是對於各類帶刺植物的泛稱,因此,茨林圍與其葡文名“pátio do espinho(s)”(直譯為“荊棘庭院)在字面上是可以對得上的,茨不是薯,而是指荊棘蒺藜類植物,由於有葡文的對照,我更相信這一種講法。

而且,無論茨林圍解甚麽,它早就與天主教和日本有着不解之緣。日本在大阪北部有一個城市就叫做“茨木”市,在日文中為ibaraki,翻譯出來有沒有可能因為要依照中文的習慣或風格,從茨木譯成茨林?日本茨木市內亦有天主教史料博物館,日本禁教期間殉教的天主教二十六聖人中有保祿.茨木、類思.茨木,因此可能所謂的“茨林”,就是“茨木”,正正是用來紀念日本的這段禁教歷史,無怪乎那麽多日本人會特意過來大三巴朝聖,因為澳門與日本確實有這一段淵源,遠在千里的澳門,原來有日本城市及聖人的同名遺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