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敬昕
這幾天,我一直關注杭州亞運會的比賽,看著每位健兒在賽場上的風采、他們的拼勁與毅力,是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不屈不撓、不服輸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敬佩。
運動員有今天的成績是自身天分,或是不斷學習努力而得到呢?天分是否大於努力?天分與努力之間有相互關係嗎?在《論語》中提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所谓“生而知之”,就是指一出生就知道,不必經過學習。這種人就是生來具有某種天分,在某方面可以無師自通。我們稱這種具有天分的人為天才。這種人肯定是有的,但是極少數。而“學而知之”是善於通過學習充實自己,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說明人可以主動發現自己的無知與不足,然後通過學習獲得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本領、新的技能。
而“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困而學之”是平時用不到的時候就不學習,等到遇到困難時才學習相關的知識,“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這個道理。不管是知識還是技能,都必須積累的。知識不能到用的時候才去學習,這樣做時間上倉促之外,效果也不理想,過於被動“困而學之”雖然不如“學而知之”,但在遇到困難後,會通過學習來解決,這種態度還是正面的,如果遇到困難還不知道主動去學習,這種沒所謂的態度才是消極的。由此可見,與生俱來的天分雖是得天獨厚,也必須通過學習來鞏固和加強知識,否則天才也會變成庸才。
還記得讀小學時的我,不太喜愛運動項目,故小學時體育科上的成績都是平平的。但當我升到初中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接觸了花式跳繩。這項運動配合音樂節奏,使跳繩的動作變化多樣,由簡單動作以至高難度花式,在跳繩的過程中完美地演繹出一首動人的舞蹈,從輕快的舞曲至強勁的旋律,都讓我樂在其中,從此就愛上這項運動。並且,我經常主動向教練請教跳繩的步法和技巧,亦在網上觀看多個花式跳繩比賽的視頻,也頻繁參與訓練,務求令自己的跳繩速度更快、更輕盈。我確信透過努力,技能會更加牢固,正如學習知識或技能,都必須主動進取才得以成功。除了努力之外,我也需要時刻保持自律、提高熱愛濃度和增強抗壓能力。
對於“生而知之者”,學習自是得心應手,但對一般人來說,我認為都需要靠學習來掌握知識。孔子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是說,自己不是天才,之所以懂得很多東西,是因為自己後天的努力。故此,孔子十分欣賞那些“學而知之”的人,因為他們主動求學;“困而學之”的人次之,因為他們遇到困難才學,不太積極;至於“困而不學”的人,從沒用心,則屬於最低等了。我想一般人都希望成為“生而知之者”,靠後天努力而獲得成功。
所以,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荀子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河海。”只有不斷累積知識,不管什麼難題也一樣能解決,不懼困難而能滴水穿石。別再說自己沒有天分。我堅信,只有努力和才華,成功後便是天才;而不斷的努力是成就一切的根本,這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努力一定比有天分來得更加重要,也是孔子所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