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佑
一個民族的復興,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一個民族的文化,是整個國家的血脈;而一種文化上的自信,則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所在。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保護與珍惜、得到了發揚光大與傳承、得到了正確的傳播,那國家也就必定走上富強和復興的道路。
恰當的傳承與傳播固然可以讓我們的文化遠渡重洋,讓五湖四海的人民都有所耳聞,甚至去鑽研中華文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成熟,讓資訊在分毫之間傳到萬裏之外已經不再是幻想。網路同時也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平台,真正地“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然而,本應潔淨的互聯網世界中卻出現了一股“戾氣”,正在摧殘著我們的文化自信。“西方偽史論”近些年來成為了一股席捲業餘歷史界的洶湧浪潮。簡單概括而言,這套理論認為“西方”世界不存在古代文明,一切的技術、文化迭代都發生於文藝復興或啟蒙運動之後,甚至斷言“西方”的近代技術和文化都是從中國剽竊而來。
暫且不論這種理論的依據何在,單從定義層面來看就能發現其中的謬誤。自始至終,其從未定義過“西方”的所指。一時又提到古埃及,一時又提到兩河流域,一時又提到古希臘,這一時間竟讓人摸不著頭腦。偽史論者究竟是在質疑“西方”歷史,還是在以一種狹隘的排他視野來看世界?
若此時再看偽史論者所謂的“論證過程”,那實在是讓人忍俊不禁。他們以《聖經》、《荷馬史詩》等文學作品作為依據,在咬文嚼字中發出質疑。用半虛半實的傳說,作為反駁的依據固然十分可笑,可當提到考古發現時,他們卻又以“偽造文物”、“另有隱情”而搪塞過去。
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血統的概念,中華民族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能與世界各族人民和而不同。我們所期待的,正是多民族文化的精華交織在一起,所開的花與結的果。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其中恰恰包含了“文化共同體”這一範疇。偽史論看似是在質疑所謂的“西方”古文明,實則是站在世界人民大團結的對立面,是一種文化上的自卑!
面對這股戾氣,作為學生、普通市民又應如何應對?那就是不信謠,也不去傳謠。讓這股污染討論範圍的瘴氣自生自滅。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與其道聽途說,我們不如認真地梳理、論證查閱一遍網路上所謂的“傳言”,避免被別有用心之人所利用。
我們之所以有文化自信,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有豐厚的歷史底蘊。能夠接受外來文化,傳承民族文化之火,才能牢固國家安全長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建新時代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