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柏的傳說

李紅楓

在灤平縣火斗山鎮邊營村東溝的柏樹梁頭,有一棵樹冠覆蓋幾十平米的柏樹。這棵柏樹直徑近80厘米,樹高10餘米,據說有一千多年的樹齡。柏樹的主幹上九條粗壯的枝幹盤旋而上,猶如九條巨龍拔地而起,撐起一座巨大的傘蓋護衛著寸草不生的石壁。因此,當地的村民都稱它為“九龍柏”。“九龍柏”幾條巨大的根脈緊緊地咬合在山崖的石頭縫隙中,訴說著曆史的滄桑與厚重。
說起“九龍柏”,還有一段感動人心的美麗傳說。公元953年,楊家將楊繼業夫人佘賽花隨夫在途經上京(沈陽)通往南京(北京)的必經之地中京路大定府(今河北灤平縣)境內時,佘賽花已經身懷六甲,由於長期奔波勞累,她在一處山崖下生下了第一胎——背對背的龍鳳胎。佘賽花跟楊繼業把兩個孩子分開後,男孩楊延平後背多了一條龍形的疤痕,女孩後背多了一條肉龍,老楊夫婦害怕女孩將來成為武則天一樣的帝王連累整個楊家,於是決定將女兒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自生自滅。畢竟是佘賽花的親生骨肉,她怕女兒幹渴饑餓而死,商量之後便將女孩丟棄在了此處山崖上的一棵小柏樹下,柏樹茂盛的枝葉可以為孩子遮風擋雨,柏樹枝葉上的露水可以維持孩子幾天的生命。當佘賽花夫婦離去時,因為地處遼國境內,佘賽花不敢撕心裂肺地哭嚎,但她的心卻猶如刀絞,止不住地淚流滿面,希望女兒早些被人發現帶回家中得到庇護,直到看不見這處山崖……
將女孩放在這棵小柏樹下時,女孩背部未幹的鮮血滲出一滴流進山崖上柏樹根部的石頭縫隙中,灌溉滋潤了柏樹。柏樹也像似要回報小女孩一樣,用柏樹葉子上滴落的露珠為小女孩解決了暫時的饑渴,為她延續了生命。三天後,一位途徑此山崖處的燕國公主看到繈褓中的嬰兒。當燕國公主抱起小女孩時,將女孩隨身的衣物撕下一條,結實地綁在小柏樹的樹幹上,並在樹下的石頭上用刀刻畫下燕子的圖案,以表對小柏樹的感激之情。
轉眼間十八個春秋過去了,當年的小女孩已經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美女——蕭燕燕,成為了大遼國遼景宗的皇後。蕭皇後在十六歲出嫁時,聽母親曾說過有機會一定要到上京(沈陽)通往南京(北京)的中京路大定府(今河北灤平縣)境內的一座山崖上去看一看那棵系著布條的小柏樹,柏樹下的石頭上有用刀刻畫下的小燕子圖案,那棵小柏樹可對蕭燕燕有再生之恩……
母親的話一直被銘記在蕭燕燕的心裏。蕭燕燕在輔佐遼景宗的宋遼年間,曾躍馬揚鞭往來古北口一帶,並帶領將士巡防邊關多次駐紮在火斗山鎮邊營村。這正是上京(沈陽)通往南京(北京)的中京路大定府(今河北灤平縣)境內。在一日爬上崖頂登高望遠時,她坐在崖頂上的小柏樹下休息,無意間手觸摸到了石頭上小燕子形態的刻畫。經過二十多年的風吹雨打,小柏樹已經開始從樹幹處長出九條小枝條,努力地向上伸展著,當時綁著的布條早已腐爛不知去向,但那用刀刻畫下的小燕子圖案卻還能夠看得清楚。這真是冥冥之中,蕭燕燕命裏與小柏樹有緣分呀!
此時,蕭燕燕已經輔佐遼景宗近十年,由於丈夫遼景宗體弱多病,她已經成為大遼國實際的掌權者。她拔下雕翎羽箭插在小柏樹旁邊的石頭縫中,親手在這棵柏樹的枝杈上系上了祈福的紅絲帶,又割腕將自己的鮮血滴入柏樹的根部,以表達柏樹對自己的再造之恩。她還親手為柏樹澆灌了山泉水,並命令所有大遼國戍邊的將士和當地的村民,世世代代要保護好這棵柏樹。
此後的三十多年,蕭燕燕由於為中興大遼國殫精竭慮,再也沒有來過這處山崖,但由於小柏樹先後被“龍血”滋養過,生長出的九根枝條逐漸長粗並向上生長,就像九條小龍欲要騰空而起。
在短暫十幾年的夫妻生涯,蕭燕燕先後為遼景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公元982年,遼國景宗駕崩,蕭燕燕的長子耶律隆緒即位,為聖宗,尊不到30歲的生母蕭燕燕為“承天皇太後”。因聖宗年僅12歲,蕭太後奉景宗遺詔攝行國政。以皇太後的身份總攝軍國大事,這便是遼代曆史上著名的“承天後攝政”時期。蕭太後在這期間,顯示出她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非凡的勇氣魄力。那棵九龍柏在此期間,也在倔強頑強地生長……
蕭太後最偉大之處便是不窮兵,不黷武。她每每帶兵打仗,入北宋邊境時,她會親自披甲督戰,從國家利益的大局出發,根據實際情況判定,或入侵北宋或與北宋通好,這就充分展現了她作為一位政治家所具備的戰略眼光和靈活手腕。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便是曆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後發兵南下,避實擊虛,繞過宋軍固守的城邑,長驅直進。11月,勢如破竹,抵達黃河之濱的重鎮澶州(今河南濮陽),直接威脅大宋朝的都城開封。北宋王朝一時間朝野震動。當時北宋的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實力都遠比遼國強,可在軍事上卻如此被動,對此不能怪宋朝將帥無能,要怪只能怪宋太祖。開國時,由於太過忌憚唐時藩鎮割據的禍亂,太祖立下“重文抑武”的國策,以至於矯枉過正,使得王朝一直有“腎虛”的毛病,直不起腰來,並積弱成災,導致最終亡國的悲劇。那時,北宋王朝周遭多是虎視眈眈的狼性強鄰,熱愛和平也只能是一廂情願罷了。
就在蕭太後舞著狼牙棒兵臨城下時,宋朝的朝廷上已經亂成一鍋粥。膽小的文臣主張南下遷都到升州(今江蘇南京)或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准骨頭硬,硬是頂住,並說服宋真宗禦駕親征。皇帝帶領楊家將僅剩的後人親臨戰場第一線,使得宋軍士氣大振,與蕭太後的鐵騎又大戰了幾個回合,各有勝敗,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遼軍雖攻占宋朝一些地方,但傷亡慘重,駙馬都尉蕭撻凜都被宋軍射死,戰況急轉直下,處境對蕭太後極為不利。
此時蕭燕燕展現出一個政治家的靈活姿態來,她一邊派出使者,提出“罷戰言和”的願望,一邊派兵加緊攻打宋境其他城池,以給自己談判添加籌碼。此外,她還想利用宋廷怯戰的弱點,脅迫大宋歸還當年後周從遼手中奪去的關南十縣。不料宋兵有楊家將佘老太君坐鎮,皇帝親自督戰,幾仗打得有模有樣,同時宋真宗也堅持“寸土不讓”,要錢要物倒是好商量。於是,兩邊唇槍舌劍,幾番交鋒後,達成“歲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撤軍協議,隨後互換誓書,交為兄弟,結束了遼宋長達25年的戰爭。
“澶淵之盟”的簽訂,最沾光的還是邊關的老百姓。後來宋遼雙方的“兄弟情誼”維持達118年,宋遼古驛道也初步形成,宋遼雙方和平往來。通使殷勤,正史所記的雙方互使就共達380次之多。雙邊百姓也因此享受了100多年和風細雨的和平日子。“澶淵之盟”之後100多年間,宋遼使臣往來不絕,名人王安石、包拯、歐陽修、蘇轍,科學巨匠沈括、蘇頌等都曾在宋遼古驛道上留下深深的足跡。相傳1045年,包拯奉宋仁宗之命出使契丹途中,來到此地聽到蕭燕燕插箭護柏的故事,就曾登上山梁駐足觀看,被九龍柏堅強不屈的精神所震撼,對眼前的一片大好河山無比感歎。距離蕭燕燕插箭已經過去60多年,那棵有100多年樹齡的柏樹的枝杈更加粗壯,樹葉更加繁茂。她靜靜地站在高處的山崖上,眺望著腳下的宋遼古驛道,似乎在一直等待著那位美麗的燕燕再一次的到來,這一等就是上千年……
佘太君與蕭太後在“澶淵之盟”簽訂條約的時候見了一面,兩位女豪傑惺惺相惜,促膝長談之下,還談到了曾經救下女兒性命的小柏樹……不知不覺已經深夜,更衣入睡的時候,佘太君發現蕭太後背後的肉龍!佘太君50多年一直在打聽女兒的下落,怎料卻在今夜一朝夢圓!此時母女相認,悲喜交加。打了這麼多年,子孫死的死,丟的丟,出家的出家,卻是在跟自己的女兒打仗,想到這裏佘太君悔恨當初。
自此以後,蕭太後有生之年,遼國再沒有大規模的挑釁大宋國,但楊家也沒敢公開這個女兒的身份,所以,正史上沒有記載。
轉眼間,滄海桑田,曆經千餘年,早已物是人非,山梁上的那棵小柏樹早已成長為覆蓋周邊幾十平米的“柏樹王”。因其被蕭燕燕(九五至尊)的鮮血滋養過,生長出的九條粗壯有力的枝幹猶如飛龍在天,顧被後人稱呼為“九龍柏”。

注:此文一些說法來源於網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