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
楊松,筆名黎星晴,香港小說與詩協會會員,澳門原創小說協會會員,營口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雜誌評刊員,作品見於澳門原創小說協會《故事》,新加坡作家協會《新華文學》,《營口日報》等報刊雜誌,中國作家網和中國詩歌網等平臺,《十月》雜誌公眾號,《新湖南號 魔術老虎讀寫會》,《營口作家》等新媒體。榮獲由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舉辦的“清明追思”徵文比賽二等獎,榮獲《漫畫週刊》舉辦的“我的童年,我的書”徵文比賽三等獎。《我期待著那天的到來》被收錄在中國作家網我和《人民文學》情緣專輯裏。由臺灣博碩文化出版作品《暮色中的我們》,《淚芒》和《星芒 走過校園霸淩的歲月》。
十八歲那年,我已有一本名為《暮色中的我們》的小說發表在網路上。
這部小說於2012年發表於上海市作家協會旗下的雲文學網。
我於2011年就已經完成了這部小說的撰寫,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小說的一個章節,還發表在了《青年文摘》的網站上。
2012年,青年文摘有一個官網,可以在官網直接投稿,發表文章。
我的初中語文老師,羅老師,看到我的作品在《青年文摘》的官網上發表了,還因此而稱讚我呢!
我當即表示自己的作品僅發表於《青年文摘》的網站上,沒能發表在雜誌上。
羅老師的回答是,那同樣很棒。
是呀,《青年文摘》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即使僅僅在其網站上發表作品,都是極為榮幸的事。
今年,已是2023年,《青年文摘》的官方網站早已關閉,而我的作品曾發表於該網站,這件在18歲那年令我自豪的事,卻並沒有隨著網站的消失而遺忘。
是呀,在18歲,那個青春正好的年紀,發生的美好事情,怎麼會輕易遺忘呢?
後來,我的小說被網友轉載到糯米小說論壇,因而被著名作家萬琦先生注意到,於是,他在由他撰寫的《2012年遼寧省網路文學述評》一文中提到了我。
他的這篇文章發表在了遼寧省作家協會旗下的遼寧作家網。
當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真的非常驚喜。
是呀,對於一個作者,沒有什麼比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更加另自己感到開心的了!
對於青春年少的我,更是如此。
當年的我在看到這篇文章時,特別的興奮,且異常的驕傲,立刻分享給爸爸媽媽,還有親戚朋友們閱讀。
時至今日,我也沒有機會遇見作家萬琦先生,但假如有一天,與他相見,我一定要感謝他點亮了我的青春,使它變得美好起來。
十八歲的我,熱愛文學創作,熱愛閱讀,常常花大把的時間在文學創作和閱讀上。
文學陪伴和貫穿了我的青春歲月。
十九歲的我,去往南昌學習英語,也是在那一年,放棄了文學。
那時的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文學創作上了,便停止了文學創作,但是,我仍舊保留了閱讀的習慣。
那一年,我閱讀了莫言的《蛙》,還有已經改編成大熱電影的《饑餓遊戲》原著。
是呀,現在回想起來,相比於十八歲的我,我的人生是在十九歲那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不過,相比於十九歲,我更喜歡自己的十八歲。
因為十八歲的我,可以心無旁騖的熱愛文學,盡情的投身於文學創作上,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職業作家。
如今,二十九歲的我,過完年就三十歲了。
可是,現在的我卻還有著成為一個職業作家的期待,雖然這個夢現在看起來仍然遙不可及。
現在的我,心境和十八歲的自己已經大不相同,我的文字風格也已經開始改變。
十八歲的我曾希望自己能成為像韓寒,饒雪漫那樣的青春小說作家。
現在的我,則希望能成為一位像曹文軒那樣的兒童文學小說作家。
目前,我已著手創作一部名為《奇境之突破自我》的兒童小說,這一次我不會再把它,通過網路分享,而是會選擇出版電子書,或者紙質書的形式來供讀者閱讀。
期待著這本兒童文學小說寫好後,會有出版社願意出版它。
在這個電子閱讀成為趨勢的時代,出版一本紙質書會更加的困難,但我仍抱有期待,期待著有一天有一個出版社,願意將它出版。
去年,我開始有作品發表於中國作家網和中國詩歌網,仍是以黎星晴的筆名發表的。
因為我覺得或許會有讀者記得我,記得黎星晴,記得十八歲的我。
去年,我加入了營口市作家協會,今年,我有幸成為了《作品》雜誌評刊員。
我的營口市作家協會會員證上的姓名是真實姓名楊松,作為《作品》雜誌評刊員的姓名也是楊松。
今年,我有署名自己真實姓名楊松的文章獲得了由《漫畫週刊》主辦的《我的童年 我的書》徵文活動的三等獎。
最近,我在認真的思考如果《奇境之突破自我》能夠出版,我究竟要署名楊松,還是黎星晴呢?
一方面我想留住青春時代的美好,繼續署名黎星晴。
但是,另一方面自己轉型成為兒童文學小說作家,或者從現在開始用真實姓名楊松發表作品,更為妥當。
不管怎樣,現在的我,雖然沒能成為一個職業作家,但是,我的文學作品在十八歲那一年就已經得到了認可,這對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這讓我可以繼續把自己幻想成一個作家,鼓勵自己,繼續文學創作。
沒錯,十八歲,是我種下文學的種子那一年,而去年,它在我加入營口市作家協會的一刻,萌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