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晞彤
媽媽經常閱讀各式各樣的報紙和書籍,其中最愛的是《澳門日報》的“新園地”專欄。長期以來,她一直都有關注澳門文學的發展。在一次的閒聊中,她向我提起澳門作家陸奧雷先生的著作《新世代生活志:第一個五年》。這本書記錄了澳門回歸首個五年的點點滴滴,並發表了對各種文學作品和社會大事的所見所聞。
在媽媽的推薦下,我也翻閱了這本書,對其中的《城市廢話》印象最為深刻。它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虛假化,尤其是對“城市廢話”的批評。作者透過杜德偉和林敏聰的節目,反思了一些常見的寒暄用語,例如“得閒飲茶”和“遲啲 call 我”。這些話語看似親切友好,但實際上往往流於形式,缺乏真誠。它們更像是一種社交潤滑劑,既不能真正促進人際關係,也無法帶來實質的情感聯繫。這種虛假交往的現象引發了我的共鳴,也讓我開始反思在人際交往中,哪些是真心,哪些只是形式的對話。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很多人認為交朋友是不求回報的,但也有人認為交朋友只是為了利用別人,從中獲益。這樣的觀點雖然讓人感到悲哀,卻也發人深省。老一輩常說:“多一個朋友比多一個敵人好。”然而,多一個朋友是否真的能幫助自己?這樣的問題或許因人而異,但值得我們細細思考。
最近,我和朋友看了一套電影,這部電影讓我對“朋友”與“利用”的界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電影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因為家境貧困而將家中地址借給他的朋友使用。他以為這樣的幫助無傷大雅,卻沒想到他的朋友利用自己的單純,將毒品從國外寄到他的家中,導致他因為藏毒而被判監禁二十七年。他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卻因為一次“幫助”改變了人生軌跡。幸運的是,一名在檢察院工作的律師發現他是無辜的,在經過多次上訴後最終無罪釋放。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人心竟然如此難測,正如俗話所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表面對你好的人,可能只是想利用你,為自己謀取利益而已。
最後,無論我們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都應該學會辨別真正的朋友與那些只圖利益的人。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往往存在一些總是試圖從別人身上獲取好處的人,所以我們需要保持警惕,堅守自己的原則,尊重自己的底線。媽媽也常常教導我要明辨是非,分清什麼應該做,什麼是不應該做,不能因為一時的利益而貪小便宜,最終釀成大錯。她的教導讓我明白到,世界雖然美好,但也充滿了誘惑和陷阱,只有堅守原則,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除了防範他人的利用外,我認為在交朋友時更應該注重“質”而非“量”,明白交朋友並不是越多越好,真正能與你同甘共苦的朋友才是值得相知與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