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春
小時候家貧,喜歡讀書,少錢買書,一般都是借閱的多。一本好書,互相傳閱,交流心得,其樂融融,趣味無窮,既獲得了切磋的快感,也增強了讀書的愉悅。那種群體讀書、群體交流的氛圍,真的是賞心樂事,可惜如今已經不復存在。現在多數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讀書,手握一卷的人難得一見,也失去了傳閱之樂,沒有了聚集交流討論之趣。
我一直認為,讀書還是要紙質書才好,所以有了工資後我經常買書。一本紙質書,讀久了會生出感情,愛不釋手。即使磨損,上面也因為有我滑潤的手澤,倍感珍惜。像一個朝夕相伴的老友,不忍分離,越舊越彌足珍貴!
只是紙質書的借閱有個麻煩,借給別人之後自己就讀不成了,要等到還回來才行,但這個期待有時候非常渺茫!借書最怕不還。我對借書不還的人深惡痛絕,覺得這太可恥了。小時候攢上好久的零花錢,買一本小人兒書(連環畫),第一件事就是在書的扉頁寫上自己的名字,證明這書是我的。然後再在封面的背後寫上這樣一句切口(咒語):「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借了不還,全家死完!」怕別人借了不還自己,所以要嚴肅鄭重地提醒一下。現在回想起這種孩子氣的話,不禁莞爾。
其實有這樣做法的人不止我一個,也並非自今日始。唐朝杜暹先生的藏書甚豐,怕所借非人,每卷書後都親題這樣的話:「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賣及借人為不孝。」教誨諄諄,勸意拳拳。把惜書上升到孝道,足以證明主人愛書之情真意切!在經歷過「借書容易討書難」的我讀來,字裏行間理解到的是這位先賢的一絲無奈,如果不是對借書於人完全是拒絕的,是斷然不會將此事提升到「不孝」的地步!臺灣作家三毛也曾經調侃過借書的人,她說:「書與牙刷都不能外借,要借就借牙刷。」這個調侃也能夠阻擋別人來借書了吧?還有人義正辭嚴地直接拒絕:「書與老婆不借!」看你好意思再開口?可是上述方法,都阻擋不了借書的賴皮和不還的惡習,所以生猛如虎的柏楊先生曾經專門寫了一篇大作吐槽此事,標題還用了一句駭人聽聞的咒語,以雄獅立於高峰的氣勢仰天怒吼曰——《借書不還,天打雷劈》!期待振聾發聵,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
但凡此種種,收效甚微。臉皮厚的照借不誤,記性差的依舊不還,品行壞的占為己有,主人盼書回歸如同望夫石一般,時時思念,日日落空,徒呼奈何!有時候把我逼急了,就會親自上門討書。有一次在熟人家中,居然發現三四本我買的書,而且時間久遠,起碼十年以上了。重新握卷,不啻重執久別重逢的故人手,放在掌心來回摩挲,心中一片溫暖。
另外一個朋友,跟我一樣,愛書如子,惜書如命。他對借書不還,有另一種看法。他說,借書不還我還能忍受,說明你有讀書的意識,即使不讀,只要好好保管也行。他最怕看見有人在書裏亂寫亂畫,真是焚琴煮鶴不可原諒!早年間,有人借閱他的一本書,還回來後,發現書裏畫了無數的貓狗魚蟲,甚至還有煙蒂灼燒的洞洞,真是糟蹋啊!心痛不已。所以,以後凡是有人來借閱他的書,堅拒不得,他就買一本新的直接送給人家,隨便搗騰,愛還不還,眼不見心不煩。自己讀的那本,金屋藏嬌,不予示人。
我遇見過最傷心的一件事,是某人借書不還,最後棄之如敝履,居然讓我在出售舊書的地攤上發現了蹤影。當時的感覺,如同自己的孩子被人強行收養,轉眼又被無情拋棄。心中難過,禁不住悲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