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間薺菜香

善俊

 

陽春三月,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此時,也正是吃薺菜的好時候。薺菜,是生長於田野或庭園裏的一種野菜,有的人甚至將其稱為「野菜之王」。現代人愛吃薺菜,古人亦然。

一、春在溪頭薺菜花

據說,早春和薺菜更配呦!

南宋詞人辛棄疾就很喜歡鄉間的薺菜,他在《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便寫道:「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薺菜生長在桃李花開的時候,然而,城裏的桃花李花都害怕風雨的摧殘,而鄉間溪頭的薺菜卻不畏風雨、朝氣蓬勃地生長著。正是薺菜花開,讓詞人感受到了早春明媚的春色。

此外,在《鷓鴣天·遊鵝湖醉書酒家壁》中,辛棄疾還寫道:「春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春天來了,薺菜花開滿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適逢春雨落下,群鴉落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大地充滿了生機,這真是一幅愜意的早春美景圖。

元代詩人楊載有一年早春到了當時的大都(今北京),看到積雪消融時生長出來的薺菜,於是寫道:「城雪初消薺菜生,角門深巷少人行。柳梢聽得黃鸝語,此是春來第一聲。」(《到京師》)北方的冬天寒冷而漫長。但積雪剛剛消融,便有幾處叢生的薺菜破土而出了,再加上一聲清脆的黃鸝叫聲,這正是春天的敲門聲啊!

盛開在早春的薺菜,往往象徵著生機與希望,薺菜花盛開的時候,也意味著一年忙碌的農事要開始了。

二、美味的薺菜

中國人食用薺菜的歷史悠久,早在《詩經·穀風》上便提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誰說苦菜味最苦,在我看來甜如薺菜。

薺菜滋味鮮美,吃法多樣,不過對於眾多古代吃貨來說,薺菜最流行的吃法大概就是熬羹了。宋代詩人許應龍寫道:「撥雪挑來葉轉青,自刪自煮作杯羹。」(《薺菜》)隆冬的積雪逐漸融化,田野裏冒出了新綠,那正是初春的薺菜呀!撿拾薺菜做羹,品嘗來自春天的味道。

南宋詩人陸遊特別喜歡吃薺菜,他甚至曾經誇讚道:「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冬夜讀書示子聿》)殘雪消融之後園子裏的薺菜遍地都是,將薺菜和穀子稻米熬成羹,其美味遠勝山珍海味。

明代戲曲家兼養生學家高濂在他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裏也記載了薺菜的吃法,其中他還提到了薺菜餅,其實這和韭菜餅的做法一樣,只不過把韭菜餡替換成了薺菜餡罷了。

當然了,對於吃貨們來說,薺菜的吃法多種多樣,甚至可以變換無窮,但無論做成什麼花樣,薺菜都能給人們帶來數不盡的舌尖歡樂。

三、薺菜的品質

作為一種隨處可見的野菜,薺菜是親民的。唐代安史之亂後,當時的宦官高力士被李輔國陷害,流放至黔中道。高力士途徑巫州時見到田間的薺菜十分繁盛,但鄉間百姓卻懶得吃,他由此觸景生情:「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感巫州薺菜》)意思是薺菜在長安、洛陽這種大都市得論斤賣,而在偏遠農村卻遍地都是,人們還不稀罕吃。其實,高力士是用薺菜自喻:權傾天下時人人都來巴結,如今被流放了就無人理睬了。換個角度,這倒說明了薺菜的分佈廣泛,無論天南地北,都能見到薺菜的影子。

薺菜的生命力也很頑強,有一年天旱,蘇軾便以薺菜充饑:「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生》)意思是天旱無雨,只好繞著麥田找薺菜,然後到周圍的廟裏熬野菜羹吃。

春到人間薺菜香。陽春三月,怎離得開薺菜的點綴,讓我們從古人的詩文裏品味薺菜的鮮美,將這美好的春光留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