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米酒情

何彬

何彬,侗族,1969年農曆3月8日出生。侗族著名作家、記者、攝影家。中國鄉村人才庫認證作家、精短文學學會會員及簽約作家、世界當代最強作家排行榜前十強、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老撾國家旅遊年文化大使、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澳門原創小說協會名譽理事長、澳門作家協會名譽會員、湖南省詩歌學會會員、世界作家協會會員、懷化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攝影家協會會員、香港環球新聞線上記者。1987年春起始習詩,1992年進入創作時期以來,已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國科協報》《農民日報》《中國人口報》《精短小說》雜誌、《作家文苑》等報刊發表文學、攝影等作品。

 

在楊權編著的《侗族民間文學史》裏面,有一首歌名為《酒藥之源》:藤蔓延伸/藤蔓在路旁任意延伸/藤蔓延伸把路攔/斷掉一根流漿水/壘與嘗了身健壯/麻攀吃了氣力用不盡/各種飛鳥都來吃‖基馬從下游的演坐煨造酒藥/造了酒置臼內/放進碓窩三天看/三天之後看味溢。

這首《酒藥之源》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此可見,侗族利用酒麴來釀造各種酒的歷史已經不短了。這首歌第一段,描寫侗族祖先在採集野果、植物的過程中偶然發現某種野藤流出漿水對人體有益,自然發酵可以成為發酵劑,掌握了利用自然發酵劑的知識,學會了人工造酒藥。第二段描繪人工製造藥酒的簡單過程。始造藥酒者坐禁和座煨不一定有其人,他們是代表集體智慧的結晶。

自從侗族祖先研製酒麴成功後,先後釀造高粱酒、玉米酒、紅薯酒、糯米酒等侗族同胞喜品樂唱的酒近十種。但是,侗族地區現在仍然使用傳統技術釀造的、仍然在紅白喜事中和平常飲用的是醇香可口的米酒。

侗族人有了自己釀造的米酒,自然成為飲食習俗的一種特色。但是,隨著飲食習俗在侗族社會上不斷發展與進步,侗家米酒也在侗族生活中逐漸形成一種文化。所謂酒文化,即是人們通過酒來豐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及在人情交往中起到享受與滿足的作用。

因為我也是侗族人,所以自10歲與米酒結緣以來,一直對它情有獨鐘。但是,除尊重侗族飲食之外。在平常生活中,米酒並不是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一種飲品。當然,如有親戚朋友光臨寒舍,我也會盡我的酒量陪酒、敬酒、勸酒,直到大家唱得過癮才歇息。

與酒有了感情,我也學會了利用酒。在人際方面,我利用米酒與各行各業的人套近乎,以達到獲得寫作素材的目的;在寫作之外的體力勞動方面,我用米酒浸泡消除疲勞、增加力氣的藥酒,讓我隨時保持比一般人強的體質;在從醫學方面,我利用米酒浸制七葉一枝花、金銀花、百合等藥酒,為各種病人擦去他們的痛苦和煩惱。但是,我所用米酒配製的藥酒,從不輕易透露配製方法。因為我現在的每一種藥酒裏面,都包含著我研製的結晶。

在與米酒接觸的過程中,我雖然獲得各方面的好處。但度數由燒酒人掌握的米酒,卻無數次讓我在各種酒宴感受「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滋味。於是,我對醇香的米酒有深厚的感情又有時讓人望而卻步。

隨著侗族人民生活水準和消費觀念的不斷提高,各大型酒業生產的各種酒也成為侗族人款待賓客的一種飲品,而自古代沿用至今的侗家米酒,仍然是酒上的主要飲品,甚至已從興起旅遊的民族文化村銷售到來自國內外遊客的手裏。

改革開放以後,侗族人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素質都行到進一步昇華,民間文藝創作方面又獲得可喜可賀的成果,如以在寨門迎接貴客到來而備的見面禮——敬酒為素材創作的《敬酒歌》;以敬酒、陪酒、勸酒為素材而編創的舞蹈《醉鄉酒歌》……均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皇都侗族文化村誕生並列為文化村的主要表演節目,為侗族酒文化增添一道絢麗的風景,也為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獻上酒文化大餐。

如今,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的生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水準,雖然日新月異,但無論您來自何方,無論您是哪個民族,只要您來到侗家做客,您不僅能夠在香脆的油茶中感受到侗族人的熱情、好客,還能喝上一碗又一碗溢醇漂香的米酒。

哦,遠方的客人,來吧!來吧!侗家醇香的米酒,為您釀造為您保存!

2006年元月2日於陋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