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翹
每年在春節之前,我都會跟家人一起封紅包,為到達一家中餐廳吃飯做好準備。雖然,封的這些錢不是屬於我的,但我仍然會有一種突然變得很富有的錯覺,那感覺挺不錯的。然而就在今年,我能明顯地發現需要我封的紅包變少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減少了到餐廳吃飯,而是因為很多餐廳在疫情期間就沒有營業了。
曾經有一家專吃滬菜的餐廳,可謂深受我和家人的喜愛。其中,我最喜歡的菜是糖醋排骨和炒年糕。年幼時,我常常粗手粗腳,試過在吃飯時不小心把食物弄到一本正在看的書上。如今,當我再次翻動那本書的時候,因為沒有當場處理妥當而留下的痕跡,卻依舊清晰地展現在眼前。不過,那道菜再也不會出現了。
每當我經過時,我都會想念那伴隨我多年的味道。這對食客來說,可能只是損失了一個選擇。但對員工來說,他們損失的可能是一份維持生活的工作。有幸的是,也並不是所有的餐廳都撐不過這重重的一擊。還記得,有一家吃火鍋挺有名的餐廳,在疫情前一段時間才剛開幕,卻能在酒店開另一家分店。另外,有一些傳統老店更是在幾乎沒有遊客的情況下撐過了三年,最終還是能見到黎明的曙光。
在來勢洶洶的疫情襲擊下,試問有多少人的回憶被“消滅”了呢?哪怕招牌與往時一樣,卻會不會因為僱員的問題,而令菜餚的味道和賣相也變得陌生呢?正如《澳門飲食業今昔》書中提到,曾經輝煌一時的海上皇宮餐廳已經“功成身退”,如今默默被停泊在筷子基。而澳門的魚產、野味、禽畜業等等,都因為時代的變遷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現在,突擊而來的疫情又使飲食業大受影響,這兩者之間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看來,這實是世事無常,變幻莫測,在身邊以為十分熟悉的事,也有可能靜悄悄地發生了改變。
我想,所謂“人生”這一道菜所需要的“苦”和“甜”,正是由時間這種“香料”製成的。這是人生的無奈之處,亦是人生的有趣之處。所以,大家下次在“美食之都”享受佳餚時,切記要慢慢品嚐,不能像豬八戒吃人蔘果一樣。畢竟,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能重來一遍,也沒有東西是永恆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