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誠
照片是記錄人與事物的好工具,每當看見一張又一張的照片時,我就像讀完一本又一本的故事書,因為每張照片都有一個屬於它自己的軼事。在去年的寒假中,我讀了一本名叫《光影留痕:李公劍澳門半世紀攝影作品集》的相冊。
這本相冊裏,不但記錄了澳門半個世紀的故事,更拍下澳門人的種種回憶。作者李公劍在數十年裏,透過兩部相機,勤奮不懈地拍下客觀的真實景象,記錄了社會的變遷和進步,真實的向社會大眾展現他的作品。他拍下的每一個畫面,都記載了上個世紀前輩們是如何努力,通過他們艱辛的汗水造就了今天輝煌的澳門。來到二十一世紀,新世代的我們又應如何爭取更美好的未來呢?
每次人們提起細小的澳門時,通常只會想起賭場、購物和葡撻這些刻版印象。在疫情期間,由於無法出國旅遊的原因,每當假期一到,大家便馬上離開澳門,到內地旅行遊玩。看來,澳門並沒有甚麼特點能吸引本地人留澳玩樂,但如果有更大的空間後,我相信我們將會有更多的機會發展不同的領域。
就在不久之前,澳門與橫琴共同設立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大家的眼中,這個區域將會是新的一個里程碑,是打開新澳門大門的金鎖匙。如果新澳門建成後,我們將會有更大的空間娛樂。也許那時候的澳門會有一個大型遊樂園,孩子們將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旋轉木馬,他們快樂的笑聲將覆蓋整個澳門。也許那時候的澳門會有更多的運動場地,大家會變得更健康,同時也不怕場地不足的問題了。也許那時候的澳門會變成一個科技之城,物聯網和人工智慧將會在街道上無所不在,醫療機器人也會減輕醫生們的負擔。
在作品集中,我發現澳門曾經是產量爆竹、火柴和神香的小漁村,後來發展成為一個旅遊小都市。然而在疫情的摧殘下,澳門為了防疫而禁止外地旅客入境,導致澳門的經濟遭受重創。這些案例都告誡了我們不要過度依賴旅遊業,反而應該發展其他行業代替,而“橫澳深合區”正是發展澳門經濟的新希望。
如果新澳門建成後,未來不再只有旅遊業和賭博業。或許那時候的澳門會有創意十足的文化產業,微視頻和直播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儀式感,使更多人認識我們這座小城市。或許那時候的澳門會有精妙絕倫的科技產業,我們將會有屬於自己的芯片,開拓一個空前未有的美好前景。或許那時候的澳門會有懸壺濟世的中醫藥產業,透過結合傳統與創新,把中國的獨有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並增進中西醫對彼此的認識。
在上個世紀,澳門發生了許多令人不安的事件。無論是“一二三事件”,還是在一九六七年由愛國團體組織的反英抗暴大巡行活動也好,每一件大事都顯現出澳門與祖國的感情是多麼深厚,這份感情從回歸前的一代接到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一步一步地,澳門更靠近祖國的懷抱。在祖國的支持及幫助下,澳門捱過了金融風暴,也捱過了非典型肺炎,所以澳門的經濟一定能藉著“橫澳深合區”在這個新冠疫情之後重新起飛,但在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保留著澳門獨有的中西文化。
如果新澳門建成後,可能“花地瑪聖像巡遊”和“醉龍節”會變得更為聞名,增加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一份投入感,澳門的氣氛也會變得越來越濃厚。可能“馬介休”和“葡國雞”會吸引不少內地遊客前來品嚐,使這些在小城已有長遠歷史的佳餚能繼續流傳,讓異國的料理給年青的廚師們繼承。可能“碎石路”和“青瓦屋頂”會出現在深合區之中,將我所居住之地的獨有建築文化保留下去,讓後人能繼續認識澳門的歷史。
社會是不停進步的,推動進步的是人類,而年輕的我們就正是推動澳門發展的生力軍,所以我們要多點發掘身邊好的事物,借助鄰近地區的優勢。正如“橫澳深合區”一樣引發澳門潜能,帶動經濟發展。總的來說,透過這扇全新的大門,令我們生活的環境大放光彩。澳門不再只是一個賭城,更是一個科技發達的城市。我們可以在這座城市,享受前所未有的體驗,在創新科技的推動下,澳門人的生活也將會變得更加便利,富有多元的色彩。
所以,我心目中澳門的未來藍圖裡,既有充滿獨有的文化氣息,是中國文化藝術和葡語系國家文化藝術的共融;亦有前瞻的科技發展的未來,是新舊業態的共存,從而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優質的生活圈,是我們理想中的家園。驀然回首,我現在面對着這個未來的藍圖,祈願澳門依舊是一座迷人的城巿,是一個可以讓我倍感安心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