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凡
《寸心千里》中,每一個字都蘊含了作者穆欣欣對澳門的感情,表達了她對澳門的熱愛之情。作者透過散文的形式,描寫了生活的點點滴滴,抒發了濃厚的“愛澳”情懷。
雖然,我也是住在澳門,但我並非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五歲時,我剛來到這裡,一下飛機,便是和外公外婆去品茗。剛吃完第一口,我便愛上了澳門的美食了。九年後的現在,我對澳門美食的熱衷絲毫沒有減弱。因此,我看澳門的角度,自然是從美食出發的。
要談論起澳門的味道,就不能不提葡撻了。旅客皆知,來澳門一定要親口品嘗一下澳門的葡撻。其外皮酥脆,裡面香滑,可謂是人間美味。不過,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它都是手工製造而成的。從最有名販賣的餅店,到尋常的麵包店,葡撻都是隨著誘人的香氣從烤箱出爐的,而每一個蛋撻都是心血的結晶。
澳門大多數人祖籍在廣東,自然也喜愛品茗,而澳門的酒樓也是隨處可見的。雖說,酒樓的點心味道已大不如前,但熱鬧的氣氛還是一樣的。每次走進去時,都會看到一家人歡聚一堂,一起吃飯,一起聊天。看著小孩子得意地抱著剛出生的表兄弟姐妹,也有看見老人家高興地誇讚自己的孫子孫女,充分的使人感覺到親情的味道。當然,這也是屬於澳門的人情味道。
澳門雖以華人居多,但外國的美食風情同樣受人們喜愛。在同一條街道上,大家可以看到有三到四種來自不同地區的美食店。 如有受人們熱愛的“日本料理”,有精緻但要吃很久的法國菜,也有酸酸辣辣的東南亞美食。在澳門,外地的美食特色不但沒有被排斥,反而還和其他美食融合,以創造出新的美味,更誕生了澳門作為「美食之都」獨特的味道。
可是,讓我最陶醉的味道,不是食物的“美味”,而是地地道道的“人情味”。學校附近新開了一家餐廳,正好在我回家的路上。這間餐廳很特別,但不是因為它食物有多美味、裝潢有多精緻,而是因為它有“敬老餐”——專給長者免費吃的午餐。我記得,這間餐廳好像背後沒有任何機構經營、也沒有政府的經濟支援,全憑店主的努力和愛心來維持的。的確,這間餐廳很簡陋、很普通,但卻充滿了店主的愛心,充滿了長者的感激之心,更充滿了“人情味”。難道,這不就是“澳門之味”嗎?
澳門的味道,在我看來是很難定義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地道的澳門人會有自己的想法,而旅客可能又有另一番體驗。對我而說,澳門的味道是香噴噴的葡撻,是人聲鼎沸的酒樓,是各式各樣的外國美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我認為,澳門雖然被稱為“美食之都”,但真正代表澳門的是名稱中的人和事,是需要大家細細品嚐,才能嚐出那奧妙的深層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