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顔淵

黎家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顔淵

顏回,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那何謂孔門七十二賢呢?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寫到:“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所以,這七十二賢是精通六藝,並且品德和思想是位居前列的孔門弟子。但是,顔淵作為七十二賢之首,29歲滿頭白髮,42歲便去世。

顔淵被尊稱為“復聖”,由此不難看出,顔淵在當時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復聖的意思就是表達顔淵就是第二個孔子的意思。在古代,被稱為“聖“的人少之又少,很多都是有傑出貢獻,被後世贊譽追加的稱號。例如,詩聖杜甫,藥聖李時珍,書聖王羲之,武聖關羽等。

除此之外,顔淵之所以獲得這麽高的評價,主要在於他為人處事的態度,有如下三點:

一、好學上進,尊師重道:

人們問孔子,哪個弟子最好學,孔子說:“自顔淵死後,再沒見過好學的人。”那是因為在孔子授課時,他從不反駁或者提問,只是專心聽講,心悅誠服。同時,這也是孔子不滿意的一點,因為這樣令他看起來像是愚鈍的人。

二、謙遜內斂,嚴以律己:

顔淵向孔子請教,何為仁?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聼,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過後,顔淵不是口上説説,而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進步,從不停止,言行合一。

三、身居陋巷,自得其樂:

雖然居住環境差,吃的不好,睡得不好,並不影響他的品德高尚,孔子也對他贊譽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對於不同的稱號,顔淵的老師孔子也是認可甚至推舉的,那麽為何孔子對他的評價如此之高呢?我覺得答案應該還包括顔淵的“大智若愚”,又可分為如下三點:

一、敏于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

顔淵不是孔門當中最聰明的,但他一定是最勤奮的,是最早進課室的,也是最遲離開的。顔淵的性格是有少許內向,促使他個性溫順、陰柔,言行舉止拘謹、不張揚,所以在《論語》中就講到他“敏於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不遷怒,不貳過”等,這就説明了他雖然寡言,可能看起來愚鈍,但是心智上是比很多人聰慧的,而且他不會輕易發脾氣,通常會好聲好氣地跟別人交流,非常聽從孔子的教誨,用溫文儒雅來形容也是再合適不過了。

二、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顔淵以德行著稱,孔子在他眼裏就是偶像,上課就如朝聖一般,“亦步亦趨”就詮釋了他的目標,是想成為和孔子一樣的人。

在一次出外教學中,孔子講述了自己的學說給外地人,但也因此差點失去性命,孔子很多弟子對他的學說產生懷疑。這時候,顔淵站了出來,說道:“老師理想很高,學問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採用,這正是他們的恥辱。”並用自己的見解,再講述了一次學說。孔子聽完道:“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也因此心生喜愛,知道了顔淵雖然平時沉默寡言,看起來愚鈍,但是非常明白自己在說什麽,讀懂了自己的內心同時,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強于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在前面提到,顔淵在眾弟子懷疑老師時,堅定不移地站在老師這邊,大膽表達,這就是實行德義時的堅定;他心悅誠服,遵從教誨,亦步亦趨,這就是在受訓時的柔順;無論他得到什麽名號,都不卑不亢地做好自己這就是在授予名氣之後的戒懼和謙虛;他大智若愚,但是會細細理解老師的話,這就造就了他學習的態度,在修養自身時謹慎、細緻。

因此,令顔淵受到尊重的,不只是他與生俱來的“大智若愚”,還有自身遠大的理想和勤奮地鑽研。但是,在現代,不是誰都必須要做到大智若愚,有的人是善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和團隊一起探討。顯然地,顔淵的 “沉默寡言”在這時候就顯得作用不大了,所以我們能知道:“大智若愚“不是必需,但“融會貫通”是必然。只有自己理解了將要探討的主題,加以自身的觀點,把格局放大,才能舉一反三,有更多的方向和思考,用以加持自己的觀點。

在學習路上,我們也常有險阻。但我們可以和顔淵一樣,聽從前輩指導之後,自己嘗試突破,若不行,可以反思自身的能力,列舉自己的不足,並逐一擊破。嚴以律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總是在計劃上,有遠大的理想和想要完成的目標,我們總是相信:只要完成便能到達“理想”;事實上,我們卻總是言行不一,以至於進展沒有達到理想的進度和成果。這只是因為沒有專注地把注意力放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當我們不斷約束自己,就會發現在追逐夢想的同時,自身的修養也在不斷提高。

高尚的情操不是與生俱來,各自修行的方法才是關鍵。顔淵在學習時,也會覺得孔子的學説一時超越自己理解,一時自己超越學説。只有不斷鑽研,才能鑄造出成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