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彬
何彬,侗族,1969年農曆3月8日出生。侗族作家、記者、攝影家。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老撾國家旅遊年文化大使、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澳門原創小說協會名譽理事長、澳門作家協會名譽會員、湖南省詩歌學會會員、世界作家協會會員、懷化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攝影家協會會員、香港環球新聞在線記者。1987年春起始習詩,1992年進入創作時期以來,已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國科協報》、《農民日報》、《中國人口報》等報刊發表文學、攝影等作品。2008年10月,被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授予“中國改革開放詩詞終身成就獎”。2012年6月,榮獲第五屆“百傑杯”世界華人詩詞藝術大賽“金獎”。2012年6月被世界華人詩詞著作家協會授予“世界傑出華人詩詞著作家”榮譽稱號。2012年10月,被中國詩詞家協會授予“中華詩詞德藝雙馨著作家”榮譽稱號。2014年3月,被通道縣委宣傳部評為2013年度十佳通訊員。2015年1月被《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評為2014年度十佳通訊員。
古往今來,侗族是一個愛美、善於創造美,富有浪漫詩情的民族。有專家指出,侗族的生產生活生存方式就是“詩意的生存”,侗語“多耶”二字,翻譯成漢語就是“踏歌而舞”。它以歡樂、友誼、安定、團結為永恒的主題,傳達“平等、和諧、大同”的理想。侗族有史以來就喜歡聚集在一起以這種形式歌唱生活憧憬未來。歌者唱完一句,大家就應和一聲“呀羅耶,耶羅呵!”鼓樓、侗寨洋溢著無邊的歡樂。
因此,在侗族文化藝術當中,侗族祖先傳承下來的各種歌,不僅是侗族子孫後代的一種精神食糧,也是侗族文藝的一種燦爛與輝煌。
侗族大歌,“眾低獨高”、複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的結構一般由“果(組)”、“枚(首)”、“僧(段)”、“角(句)”來構成;大歌的演唱場合是比較講究的,除平時訓練外,大歌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築鼓樓裏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侗族大歌分為四大類:聲音大歌(侗語稱“嘎所”)、柔聲大歌(侗語稱“嘎嘛”)、倫理大歌(侗語稱“嘎想”)、敘事大歌(侗語稱“嘎吉”),其中的聲音大歌是最精華的部分,聲音的標題常以昆蟲鳥獸或季節時令的名稱命名,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執行主席約瑟芬·瑪爾格維茨聽了侗族大歌後激動地說:“在亞洲的東方一個僅百餘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保存這樣古老而純正的、如此閃光的民間合唱藝術,這在世界上實為少見。”
小歌是針對大歌而言,而把不需要歌隊便可演唱的其他歌種,統稱為小歌,侗語稱為“嘎拉”。大都由一人或兩人便可演唱,曲調委婉纏綿,歌詞含蓄深情,分為有器樂伴奏和清唱兩種,前者有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木葉歌,後者有細聲歌、雙歌、流水歌等。
細聲歌,侗語稱“嘎呢”——男女青年行歌坐夜和趕坡會時用輕柔纖細的小嗓或假嗓所唱的情歌。即稱為走寨歌或玩山歌。
流水歌又叫河邊歌,是榕樹河流域流行的一種侗族細聲歌。曲調輕柔如流水,以小嗓輕歌慢唱,自由而抒情。
白話歌侗語稱“條”或“嘎累”——年輕人談情說愛時所吟誦的一種有韻的歌體語言。要求有韻,順口。沒有曲調、不拉腔。
酒歌,賓主在酒席上互相敬酒時唱的歌。有封壇開壇、封杯開杯、敬酒或退席勸酒等若幹禮儀程式。酒歌有幾種:有年輕人敬老人、老人互敬、姑娘敬青年等。榕江一帶有姑娘唱歌勸酒的風俗,獨峒、林溪、八江一帶則以男女對唱為其主要形式,或女唱男答,或男唱比歌才,比智慧。其情融融,其樂也融融。酒有多少,歌便有多少。
耶歌,侗族最古老的一種歌種,過去多在春節期間踩歌堂或重大慶典、祭祀活動時演唱。演唱時,男的圍成圓圈,互相攀肩邊走邊唱。女的手拉手圍成圓圈邊唱邊走。耶歌的內容繁多,多分為六大類別,即祭祀耶、祝福耶、贊頌耶、禮俗耶、對答耶、謎耶等。其演唱方式有兩種:一是一人領唱眾人和;二為眾人合唱。
禮俗歌,就其內容而言,以禮俗為主要內容的歌。包括攔路歌、踩堂歌、酒歌和款歌等。
雙歌,是侗族二男二女對唱,常見於“行歌坐夜”、“過節”、“月也”時唱,這類歌有一整套的演唱程序,分為開歌堂、敬老、初會、試探、結情、換信物、私奔、為人父母、送別、散歌堂等等內容,其曲調悠揚婉轉,特別是“換段歌”最為動聽迷人。
攔路歌,是以攔路迎賓送客為其主要內容的一種歌,侗語稱“多塞”。貴客臨門,侗家人要在村頭、橋頭或寨門前攔住客人,唱起攔路歌,表示最誠摯的歡迎。歌聲熱情奔放,情深意切。婚嫁中也有攔路歌,一般是女方族人設置路障,男方送親隊伍與女方親友一問一答對唱,以歌鬥智鬥勇,加深情誼,歌聲、鞭炮聲此起彼複,場面熱鬧非凡。
琵琶歌,流行於湖南、廣西、貴州侗族地區,是一種自彈自唱的藝術。琵琶歌青年人和老年人皆喜歡。青年人在行歌坐夜串寨時邊走邊彈唱或在姑娘家的火塘邊彈唱。老年人則在鼓樓裏聚眾彈唱。侗家非常愛聽琵琶歌,即使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在寒冬的夜間,如聞到歌聲,也非起床去聽不可。琵琶歌手在侗鄉頗受人尊敬,不少青年歌手因此結成姻緣。
“嘎經”流行於侗族南部方言區,它是琵琶敘事長歌的一種,演唱者一人多角自唱、自彈,間插道白。“嘎經”反映了侗族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篇幅較長。其特點是講唱結合,是侗族的曲藝。一般是在公開的、集體的社交活動場合唱。
牛腿琴歌,侗語稱“嘎果給”,一種以牛腿琴伴奏的抒情短歌。節奏平穩輕快,音調柔和,舒緩委婉,情意綿綿,有飄逸回環之美。
笛子歌,侗語稱“嘎笛”,是以侗笛伴奏的一種歌。多由小夥子伴奏,姑娘唱歌。常以多種襯詞穿插於歌句首尾,唱起來十分親切。音韻優美清秀,曲調華麗明快,節奏徐緩舒暢,婉轉動人,有如山野中的蟬鳴,令人心曠神怡。
木葉歌,用木葉吹唱,或以木葉伴唱的一種歌。清脆悅耳,娓娓動聽,具有濃鬱的山野生活氣息。
喪歌即侗族哭喪歌,多為女聲。在喪事過程中,為老人守靈,送葬時演唱。歌詞為散文體的即興哭唱。
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曆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