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
孫榮,(滿族人)吉林省長春市人。喜歡文學,熱愛古詩詞,崇尚有詩有遠方的詩意人生。低吟淺唱千般意,舞墨研詞萬種情。一個從古韻律中走來的浪漫主義女子,不是詩人,就是喜歡搬運文字,用文字排列出自己喜歡的模樣。有詩詞歌賦作品,現代詩作品,散文作品多次獲獎。
每每臨近春節,我都剪窗花、貼窗花,透過窗花,回憶悠長的年味兒。
小時侯是那麼的盼著過年,盼著小寒大寒,過了臘八就過年。過了臘八節家家戶戶開始淘米,蒸年糕,做豆腐,殺年豬,村裏村外洋溢著年的味道。家裏的主婦開始忙著扯花布,給孩子們做新衣,忙著掃塵,忙著迎接新年。臘月是忙碌的,更是隆重的。
過了臘八節,家人們就開始准備年貨,怎麼都不敢忘了,要買幾張大紅紙,一定要紮個紅燈籠,高高的掛在院子裏,照亮遊子回家的方向。一定要剪一些窗花,貼在窗戶上。一定要裁幾條大紅紙,寫上幾幅吉祥的對聯。大門、二門、豬圈門、雞架門,井口邊都得貼上這中國紅,粘上這中國紅,預示著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平安健康,六畜興旺。過年,在老百姓心中是有儀式感的。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裏是喜是悲,在除夕這一天都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70年代,剪窗花,貼窗花是孩子們盼望的事情,每當窗格子上開滿了窗花,孩子們就聞到了久違的年味。窗花多半出自老民間藝人之手,窗花給蒼白的冬天添上了無限光彩,窗花給當時貧困的農村家庭帶來了溫暖和祥和、窗花給新年增添了熱鬧和喜慶!
奶奶剪的窗花,圖案總是姿態各異的胖小子抱著大魚,奶奶說這代表來年人丁興旺,連年有餘,糧食有餘,錢也有餘,日子越過越寬裕。我問奶奶,咋不剪幾張小丫頭抱大魚呢?奶奶撇撇嘴說:“丫頭片子,長大了人家的貨,小子才是家裏的頂梁柱。”聽了奶奶這話我就噘著嘴去找媽媽。媽媽也不生氣,就笑著說:“來媽給你剪!”一張紅紙,一把剪刀。紙,橫折豎折,剪刀,上下飛舞,不一會兒功夫,一個活生生的小丫頭抱著一條比自己還大的魚從媽媽的手裏蹦了下來,媽媽用一張白紙趁在下面,顯得更好看呢!我拿去和奶奶比……奶奶抿嘴笑了。奶奶剪的喜鵲登梅和花開富貴也特別好看!媽媽剪的小女孩背書包上學,我特別喜歡,一直夾在書裏,珍藏著……那個女孩很美,很美,媽媽說那個女孩就是我。媽媽說:“你長大了,要上學,好好學習,有文化,有出息,男孩女孩都一樣,女孩也頂半邊天。”那時候,媽媽的話,我似懂非懂,因為高興就連連點頭。
那時候,看著一張普通的紅紙,在媽媽手中霎時變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心裏既好奇又崇拜。一張普通的紅紙在媽媽手裏,一會兒,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花;一會兒,樹梢上探出振翅欲飛的喜鵲,一會兒,花叢裏飛來兩只蝴蝶;一會兒,落在手上沉甸甸彎了腰的麥穗……用白紙襯著擺在桌子上,是一桌藝術大餐;貼在窗戶上,是敞亮的新年。粘滿窗花的村莊是我們心裏欣欣向榮的春天。
那時候,屯子裏會剪窗花的人也不多,過了臘八節,每天都有左鄰右舍,聚在一起,圍坐在炕頭上,七大姑八大姨拿著赤橙黃綠的彩紙和大紅紙來我家,學著剪窗花,年的序幕就此拉開了。沒空學的,就等小年以後,排著隊等著我奶奶和媽媽幫她們剪窗花和掛錢。“哢嚓、哢嚓”,不斷傳出清爽的剪刀聲,多彩的紙屑在桌子上、地上飛舞著,鮮活的窗花和掛錢,一疊一疊地長高,年的味道在小屋飄,歡笑在小鄉村裏縈繞。
臘月裏的每一天,都人來人往,傳播著過年的喜慶!
那時候,屯子裏會寫字的先生也不多,從東頭數到西頭,就有東頭的董老師,西頭的徐會計會寫對聯,過了大寒,人們就拿著紅紙去他們家排隊,等著寫對聯和福字,領到了自己心儀的對聯就都歡快地奔回家,把對聯和福字,窗花和掛錢供在八仙桌上,滿滿的敬畏之心。寫好的對聯,剪好的窗花,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貼上的,要等大年三十吃過晌午飯,家人都齊全了,才開始粘對聯和窗花,門框上是對聯,門楣上是橫批,門玻璃上是五顏六色的掛錢,窗戶上是火紅的窗花。全屯子都開始貼對聯、福字、窗花、掛錢,紅通通、亮堂堂,整個屯子就紅火起來了!孩子們也開始零零星星地放著鞭炮,把過年的氣氛推向高潮!年獸,就這樣被大紅春聯擋在了門外,火紅的新年就在喜慶的鞭炮聲中盼來了!窗花配著春聯,烘托出新年最亮堂的風景。
長大以後,我們姐妹三個在媽媽的熏陶下,也學會了剪窗花,只是,開始學著剪的窗花不好看,眼睛不像眼睛,鼻子不像鼻子。弧線也不柔美,鋸齒狼牙地,我當時還為剪窗花做過一首小詩:過了臘八剪窗花,學著媽媽剪梅花,剪雞鴨,剪刀揮舞,哢嚓嚓,本是小魚來戲水,打開一看,哈!哈!哈!確實有點像烏鴉!
有一年臘八節過後,我剪了一個美麗的小女孩,長著一對翅膀,翩翩起舞,小夥伴們看了都說那是一位天使。媽媽見了自然自語:“人要是有翅膀就好了,想去哪裏就飛著去哪裏。”我偷偷告訴媽媽:“這就是我的理想,我要插上知識的翅膀,在廣闊的藍天下翱翔!”媽媽笑了,笑開了滿臉的皺紋;媽媽笑了,笑開了滿心的希望。我們在笑聲中迎來送走了一年又一年……
我們姐三個,數我二姐手巧,窗花剪的最好,她像我們的媽媽一樣心靈手巧,是十裏八村出了名的巧人。現在我二姐每年進臘月門也剪窗花送給親朋好友,給我們年年歲歲的吉祥。二姐還買了塑封機,把剪出來的窗花夾在塑封膜裏,放在藝術館的展臺上,傳承著鄉土文化,來藝術館參觀的人們看著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都贊不絕口,流連忘返……
現在過年,雖然也喜慶,大街小巷都霓虹燈閃爍,大紅燈籠也隨處可見,購物的人群匆匆忙忙,餐桌上更是肉山酒海,總感覺沒有我小時候那種濃濃的鄉情和年味了,更沒有了小時候那種對年的強烈期盼。
至今我家這裏的人們,還有貼窗花的習俗。過了臘八節,家家戶戶都會買一些窗花,點綴出幾分喜慶。只是親手剪窗花的人越來越少了,更多的人都買那些塑料電腦雕刻出來的,看著光鮮亮麗,卻缺少了親切感,更缺少親手操作的那種喜悅感。
剪窗花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剪紙藝術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心靈手巧的結晶,真希望剪窗花這門手藝能得以發揚光大!
我陶醉在剪窗花的回憶中,正在寫我的《剪窗花》,二姐打來電話,喊我去她家取窗花。過年的步子一下就提到了高潮。